宗教建筑遗址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59篇,会议文献有62篇,学位文献有96篇等,宗教建筑遗址的主要作者有李芳民、何泽民、哈比布,宗教建筑遗址的主要机构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麦积山坐落于群山之中,呈现出“四周环绕中央”的空间布局。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尤其是以自然基础、物质实体与观念行为三要素,对麦积山进行静态阐释的研究较为普遍。文章...
2.[期刊]
摘要: 随着清代河西道教的力量增强,河西甘、肃两地逐渐出现道教洞窟。清顺治初年,河西道士在张掖民乐修建道教洞窟朝阳洞一处;雍乾至民国之间,道教力量持续增强,道士进人甘...
3.[期刊]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大成就者黑行师考--兼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黑行师图像
摘要: 文献材料与考古遗存的双重证据显示,敦煌莫高第465窟内大成就者群像中的黑行师图像,最早可追溯到西夏时期的藏传佛教文本与传轨。在与新疆、西藏等地及海外收藏黑行师...
4.[期刊]
摘要: 四川省邛崃市地处成都平原,是成都地区发现的摩崖造像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由于潮湿、半露天的保存环境,造像遭到严重破坏,缺少相关的科学分析研究。本文选用邛...
5.[期刊]
摘要: 2017年夏季,因暴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出现屋面渗漏情况,笔者团队随后开展针对佛光寺东大殿的文物本体和环境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环境气象监...
6.[期刊]
摘要: 有元一代,在崇奉佛法的蒙元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下,河西地区的文殊信仰获得了进一步弘传。这于相关文殊典籍的翻译校勘,佛教石窟与壁画的重修绘制及碑刻题记的刻写制作等活...
7.[期刊]
榆林窟“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住持窟记”重录新识——基于光谱成像技术下的调查研究
摘要: 榆林窟第15、16两窟遗存的西夏国庆五年“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住持修窟汉文发愿文功德题记,是研究西夏在榆林窟重修洞窟的重要考古文献资料。前贤虽有抄录和校记...
8.[期刊]
摘要: 含光门土遗址属于室内土遗址,通过对土遗址病害、博物馆内温湿度、不同深度含水率长期监测及土样渗透系数、硬度测量发现,在相对密闭环境中,含光门土遗址在冬春季泛碱、...
9.[期刊]
摘要: 关中自古儒学昌盛,目前尚存有12座明清时期的大成殿建筑,其规模、建制、装饰与空间构成方式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国家性质的祀孔礼仪在此区域的施行情况。通过爬梳《頖宫...
10.[期刊]
摘要: 豫西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有至少400余座戏楼(舞楼),并有诸多的舞台题记,通过田野调查,发现26条舞台题记。这些舞台题记提供了丰富的剧目、剧种以及班社...
11.[期刊]
摘要: 易溶盐富集是陕西西安大雁塔砖体表面风化、结构破坏、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为分析盐害对大雁塔砖体结构、强度的影响机理,采用以饱和硫酸钠溶液为介质,对大雁塔砖体进行...
12.[期刊]
摘要: 金藏初雕的天宁寺的位置在哪里,天宁寺又是哪座寺庙?历来争议纷繁。文章从初雕组织者伊矧乃,“金台”“绛阳”为新绛、绛州专属地名,通过绛州寺院发展与布局中的重点白...
13.[期刊]
摘要: 以206座重庆现存古塔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平台,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其方向特征、空间分布、自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自然环...
14.[期刊]
山西清代遗存寺观壁画中民俗图像语言的人文解读——以河曲岱岳庙为例
摘要: 山西清代遗存寺观壁画河曲岱岳庙民俗图像语言丰富、内容复杂,以多元文化形态并存发展.为了全方位解读河曲岱岳庙民俗图像语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河曲岱岳庙民俗图像划分...
15.[期刊]
摘要: 传世史籍简略地记载了康太和于733年随幽州节度副使乌知义参加对契丹的战争;敦煌文献P.3885抄有一篇《前大斗军使将军康太和书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及相关文献,...
16.[期刊]
摘要: 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世界大动脉的丝绸之路开辟完成,中国与世界更全面的联系终于建立起来.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与当时世界各...
17.[期刊]
摘要: 伽西亚遗址,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哥达拉克普尔县西北2.5公里处,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涅槃的圣地,以著名的涅槃寺和卧佛雕塑著称.1904年伊始,印度考古局对...
18.[期刊]
青藏高原的藏王陵与藏后陵——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二
摘要: 考古发现表明,青海都兰热水北岸建有吐蕃佛寺,包括坛城、佛塔、灶堂等遗址.该佛寺周边为吐蕃墓地,分布有文成公主塔、贡松贡赞的吐谷浑妃蒙洁墀噶墓,贡松贡赞的象雄妃...
19.[期刊]
摘要: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
20.[期刊]
摘要: 梓潼县上清观建筑遗址群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清代合院、蒙泉、驻马坡、游兵坝、明代摩崖造像等形态。这些文化遗存,从史学价值、建筑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体现着珍贵...
1.[会议]
摘要: 新发现的广西明代壮族土司炼丹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存世炼丹碑刻文字最多(约2500多字)的遗址.在系统考察该遗址的基础上,力图阐明道教与中国南方...
2.[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杭州闸口白塔病害调查,将其病害分为残缺、变形、孔洞、层状剥离、通体矿化和全面腐蚀等六类病害.然后利用X荧光、金相以及X衍射等手段对其锈蚀产物金相分析...
3.[会议]
摘要: 宝鸡地区西部属于黄土台塬的山区,这样的山岭台塬地区距离城市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这样的情况才使山区的村落还基本保持原有的地域风貌,其中包括一...
4.[会议]
摘要: 东晋法显是第一个从陆路成功至西天(古印度)取经,又从海路归国的高僧,在彭城所建龙华寺是“一带一路”东端的璀璨明珠,对于“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
5.[会议]
摘要: 自元代建都北京,定名大都后,在都城北和义门(今西直门)外高梁河[1]沿岸建立了很多寺庙宫观,如:大护国仁王寺、西镇国寺、昭应宫等.其中元朝最著名的喇嘛教寺院—...
6.[会议]
摘要: 孔子像以文物的形式佐证了孔子影响的深远存在,鲁司寇像是孔子像的重要一类.曲阜现存的鲁司寇像主要有三类:一是孔庙圣迹殿中的两石《孔子为鲁司寇像》,二是曲阜刻印古...
7.[会议]
摘要: 在泉州区域最西北边陲的安溪县桃舟乡,有一处颇具有传奇色彩的闽南临济宗古寺庙——吾岩寺,这座极具人文内涵的南禅临济宗禅林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来桃舟参禅悟道,览胜观光...
8.[会议]
摘要: 在北京山区屹立着数十座千年古塔,唐、辽、金、元、明、清各代古塔均有.塔是村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古塔文化,也是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古塔在文化...
9.[会议]
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伊斯兰教景观的变迁与制约因素——以西安清真寺为例
摘要: 唐代以来,西安城内先后建立起十余座清真寺景观,其中城市西北隅的传统回民社区是清真寺的核心分布区,新市区则是清真寺的次核心分布区.通过复原历史时期西安清真寺时空...
10.[会议]
摘要: 从纪南城南郊出土的彩绘石磬入手,通过传世文献资料对石磬和石磬上的凤纹进行研究,得出南郊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和平民重要的活动场所的结论,进而提出将南郊纳入纪南城大...
11.[会议]
摘要: 汉朝人称胡亥祠为“秦中”亦即“秦仲”,作者认为道理很简单,这是援用“仲”(中)字表示次位的序数词义。虽然“仲”字用于人的排序,多是表示同辈兄弟间的长幼次第,但...
12.[会议]
摘要: 《礼记·祭义》篇云:「致反始,以厚其卒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说明了奉祀祖先,祭之以礼,是子孙表达孝心的一种行为,南宋·朱熹《朱子家礼》则更进一步指出:「君子将...
13.[会议]
摘要: 北京凤凰岭位于海淀区西北聂各庄乡,是京西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凤凰岭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积淀丰厚,山、寺、泉、林各具特色,以奇山、泉瀑及宗教人文古迹众多而著称,...
14.[会议]
摘要: 从辽代兴宗朝后期开始,辽墓的墓葬形制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主室几乎都采用了多角形,这其中又以八角形居多,极少数为六角形或十角形.而辽代现今遗存下来的辽塔也有这样...
15.[会议]
摘要: 泉州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之重镇,其外来宗教及文化遗迹保存极为丰富,其中尤以伊斯兰教为最.但因泉州区域地处福建沿海,与中原区域群山阻隔,在晚唐以前经济发展并不显著...
16.[会议]
摘要: 泾川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北方佛教发展的重镇.北朝时期是泾川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遗存中有很多是该时期的寺院遗址、石窟、出土佛像,甚至还有出土舍利.结合文献分析,...
17.[会议]
摘要: 文章叙述了佛教初入西域及东汉以后的大发展,对新疆大地的寺庙、石窟等佛教遗存进行了研究,佛教进入新疆,发展、衰落,它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关联,对人们灵魂的塑...
18.[会议]
摘要: 2013年泾川县出土的佛像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窖藏"式佛像考古事件.这种类型的佛像出土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所发生,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种"窖藏"式瘗埋佛...
19.[会议]
"倡自清初"的澳门柿山哪咤古庙——兼谈澳门方志编纂的重要史料来源
摘要: 笔者在口述访谈基础上,对澳门柿山哪咤古庙做了一些整理与总结.哪咤庙小巧灵秀,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承载着澳门人的精神寄托的神圣庙宇.这里,仅就澳门柿山哪...
20.[会议]
摘要: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寺庙作为常见的文化处所,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佐证作用.为了研究和展现兰州市城关区古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现通过翻检相关历...
1.[学位]
摘要: 环县塔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宋代古塔,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甘肃东部环县著名的灵武古台上,塔身通高28.7m,是一座仿木密檐式砖塔,五层八面,内有木梯可通...
2.[学位]
摘要: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思想与文化。汉末至隋初的四百年风云动荡,佛教作为极具包容性的宗教哲学,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渗透、碰撞。直至隋...
3.[学位]
摘要: 文明起源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解开这个谜题很多考古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笔者认为在进行文明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文明的...
4.[学位]
摘要: 吴越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繁盛的一个时期,吴越王室极为推崇佛教。三代五王中尤其是钱铿、钱弘俶虔诚信佛,在位期间广建寺庙佛塔,优待僧人,使得吴越国境内寺院遍布,...
5.[学位]
摘要: 公元10世纪,偏处东南一角的吴越国,在五代乱世中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其历代君主,崇佞释教,力图重振晚唐以来衰落之佛法,并于境内大事营造成百上千之寺院,两浙一带...
6.[学位]
摘要: 敦煌金光明寺是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重要僧寺,敦煌文献中记作“金光明寺”,又简称“金”,寺名极有可能源自佛教典籍《金光明经》。目前学界对该寺寺址存在两说,笔者...
7.[学位]
摘要: 敦煌是中古时期的佛教名城,寺院林立。其中开元寺由于是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下旨在全国各州兴建,地位特殊。保存下来的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关于开元寺来历,开元寺...
8.[学位]
摘要: 庙会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渊源。在我国,有地方特色的庙会非常多,同时最近几年的庙会活动也在不断推进与复苏,不能...
9.[学位]
摘要: 汉唐时期,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新罗往来频繁。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打败了高句丽与百济,建立了统一新罗时期。由于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开明的对外开放理念,吸...
10.[学位]
摘要: 山西东南部的晋城地区是山西佛教发展的重镇之一,保存有丰富的佛教寺院、壁画、佛塔等。本文以晋城地区明代佛教研究为视角,旨在对区域佛教做初步探究。明代晋城地区佛教...
11.[学位]
摘要: 遗址作为人类文明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实物根据。本论文从遗址保护开发的共性出发,结合晋阳古城西南城墙一号寺庙遗址的自身特点...
12.[学位]
摘要: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广大炎黄子孙的敬仰和尊崇。关于炎帝的相关史迹,如神农与炎帝关系、出生地、炎帝所处的时代等问题,学界讨论已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3.[学位]
摘要: 连理塔,县志称为“释迦摩尼如来舍利塔”,是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所建。连理塔为方形砖塔,双塔东面有“化身佛舍利塔”与“定光佛舍利塔”的题额,两塔形制相同...
14.[学位]
摘要: 景教作为基督教一个派别,它于唐代传入中国。唐朝时景教经会昌灭佛运动之后,曾一度销声匿迹,不见载于史籍当中,后考古发掘得知,其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的汪古...
15.[学位]
摘要: 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结合赣南地域社会发展史对赣南古塔地域分布特征规律进行探讨,通过对地方史料进行全面清理考证,弄清赣南古塔修建的阶段性概况及其特点,进而将...
16.[学位]
摘要: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南京(建康)作为南朝都城,与洛阳并称为南北两大佛教中心,佛教文化繁荣。佛教考古是南朝考古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
17.[学位]
摘要: 宗祠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一块“阵地”,内涵丰富,极具特点。宗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研究宗祠有助于认识和欣赏古代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
18.[学位]
摘要: 古塔是一种极具时代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类型。保定地域遗存古塔30座,在实地考察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可按建造时间和建筑风格将其分为五类:唐塔2座,宋塔4...
19.[学位]
摘要: 西夏以佛立国,在西夏王朝存续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在西北地区修筑了较多古塔。现存的西夏始建古塔在宁夏境内一共有七处。分别是银川市内承天寺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拜...
20.[学位]
摘要: 城隍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遍布于我国各个城市,是一种兼具祭祀性和世俗性的公共建筑。城隍庙在城市布局和市民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