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4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北京古都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古村镇有两个必须具备的要素,一是硬件,一是软件,即外在形式和文化内涵.其所现存的古建民居、古寺庙以及其他古代建筑遗存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这些固然应该得到保护,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护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古村镇的魂.如果丧失了其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那么也就失去了古村镇的内涵,没有了这个魂,也就不能够称之为古村镇了.现在中国正在大规模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改造,一家一户的平房四合院拆除了,代之而起的是高大的楼房,农民住进了楼房,变成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原来依存于古村镇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依存的载体,那么,这种传统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个古村镇也就失去了灵魂,这对于中国文脉的延续将是极大的损失.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是必要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必要的,切不可偏废其一,因而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一对矛盾,在城镇化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完全可以保留下来,并且得到弘扬、发展的.这主要依靠两点,一是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二是政府的重视.
  • 摘要:阐述了北京九处重要典型古村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北京古村镇保护中存在的建设、规划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古村镇保护的主要模式:一方面应该主要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保护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社区引导和文化旅游产业引导的方式.
  • 摘要:随着契丹把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幽州提升为陪都南京,发生在桑干河(永定河)流域的历史事件被更多地载入史册.但是,匆忙成书的《辽史》对史料的考订过于粗疏,地名定位不乏错漏,后来者也往往因为可供佐证的辽代文献明显不足而产生误判或不知所之.见于《辽史》的祥古山、武州阳城、洼只城、定安县,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确定此类历史地名的古今所在,将对准确认识区域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有所助益.以符合学术规范的态度、方法、材料去进行古村镇研究,是保护和利用这些古村镇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历代文献是包括古村镇在内的一切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前人著述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乃至错误。一般而言,文献追踪是寻找古村镇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基本途径,地理考察与地图对照是显示村镇定位、人地关系、沿革过程的可靠依据,语言分析是通过考察地名的音、形、义进而透视村落变迁的必备工具,而将多种方法和途径结合起来所做的综合研究,应当是解决古村镇疑难问题的最佳手段。及时吸收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是做好古村镇研究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 摘要:当前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以挽救迅速衰落的传统村落为目的的大型行动.,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需要在修复和提升两方面着力.修复是指:修复全社会尤其是村民对传统村落的珍视态度和发展信心;修复传统村落中受损的建筑、院落和村落肌理;修复传统村落中散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提升是指:提升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传统村落原住民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原住民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尤其是决策环节中的参与度和主体性,充分尊重其利益诉求.
  • 摘要:为了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维护与引导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色,探索并建立传统村落风貌展示利用体系,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风貌和文化特色,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化发展和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2014年受昌平区有关部门委托,北京龙安华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就长峪城村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设计规划。包括历史环境要素、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
  • 摘要:实现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优选模式,还得需要好的机制来保障。保护古村镇,要从根本上即体制、机制上来解决,建议加强高层设计,统筹规划和统一政策,自上而下,制定保护利用古村镇及新农村、新型城镇建设协调一致的政策并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让被保护和被新建的,同样都可以享受到政策优惠。要从环境保护、生态涵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乡村生活方式的保护性改善等多方面着眼,制定综合发展规划,让古老的乡村“活”在当代,使其在与环境、文化的和谐中继承性地发展,而不是变成一座死的文物在那里展览。
  • 摘要: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乡村考察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北京的城市发展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察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高楼大厦摊大饼、城乡社区一个样,要保留和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区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传统村镇的文化研究和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其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加突出。
  • 摘要:古村镇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和反映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村镇存量日渐稀少.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很难重建。北京的古村落尤其是山区的古村落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山区保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而历史文化资源是有积淀性、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其本身也需要“涵养”。所以,在谈开发利用之前保护和继承是第一位的。规划必须成科学体系,既要站在全局高度,结合区域整体特点,统一布局、整体设计;又要结合各村各镇的实际,从每个村落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出发,因村制定开发利用的方向,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既要有统一规划,体现整体风貌;又要突出特色,防止众村一面,低级重复,无序竞争。为达到这一目标,建议北京市领导统筹科研、规划部门力量,统一部署,站在全市高度来着手安排这一系列规划的制定。围绕统一规划,必要的立法工作也要跟进。
  • 摘要:保护和利用古村镇,是中国各地文化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棘手的难事.笔者建议城镇化不能全国一样化。中央和国家四部局,应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规定,拉出一条保护古村镇的高压线。推广蔚县的经验,打古建牌,在重点保护好列人名录的古村落的同时,也要抓好其他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变古村落这个文化资源为文化财富。保护传统村落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资金上的保证。况且保护古村镇是国家之举,对没有财力完成保护任务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提供更多的拨款。
  • 摘要:高碑店村是北京近郊的一个千年文化古村,有着独具特色的古韵民俗.近年来,村里在保护历史古迹、传承民俗文化、环境优化、打造古朴新村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
  • 摘要:传统村落是地方历史文化独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城市相当于大树,村落类似于森林,它们是一个地域整体,不能没有,也不能分割。尤其重要的是,村落是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余羊寺、马家寺,就属于这种文化资源。这里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暂且没有因城镇化而受到冲击,一定要关注和保护,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和生存的基本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保护意义重大。要加强余羊寺、马家寺及其古村落文物资源的深入调研,依法纳入保护范围。妥善保护建筑物之外形与文化内涵。村落人是村落文化保护的关键。保护好村落环境。
  • 摘要: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注重古村镇的保护利用,不仅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事.王平镇现有16个村庄,都是成村于清代以前、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古村,但目前多已"旧貌换新颜".究其原因或者说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加强高层设计,统筹解决古村镇保护与新型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统筹解决由不同部门实行不同政策的"双轨制"问题,统筹解决眼前实惠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妨从"古味"较多的村落中抓一两个典型.
  • 摘要:门头沟目前拥有几十个古村落,是北京市唯一的古村落群,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门头沟区古村落保护利用在三十余年的实践中,以爨底下为典型,表现出起步早、层次高、挖掘深、成效显的特点.门头沟区对全区的村落,尤其是古村落研究是北京市开展较早,工作较为深入的区县.特别是"门头沟古村落生态文化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研究"的市级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门头沟古村落保护利用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特别提出建议:提高认识整体规划,加强深度研究,加强监管,成立古村落保护利用咨询组织,加大对村落的智力支持,切实落实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办法,积极争取北京市对门头沟古村落群保护利用工作的大力支持.
  • 摘要: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古村落保护最大的问题是责任不明确,在古村落的管理上,地方政府、相关部职责、权利不分,在保护上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具体工作中干涉者多,推动者少。如果将古村落的保护交由村民自己管理写入村民公约,以提高村民自觉保护意识、约束村民无序建设行。发展旅游要维护村民经济利益和文化权益,保存好古村落乡土文化与自然生态,维护好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避免干扰破坏村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秩序;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出台扶助政策鼓励村民利用乡土建筑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和社会共享。
  • 摘要:本文阐述了古村落的跨区域研究与保护。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传统村落既有科学史考的见证、研究价值又有史鉴的学术、教育价值,保护好古村镇的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存非物质遗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没有固定模式可去套用和照搬,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以符合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村落同时又能符合当地村民的民生利益。
  • 摘要:传统村落保护困难,系因遗产观念不普及而致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其价值,故而缺乏本土文化自豪感.本文通过介绍几个案例,简要分析在村内建立示范建筑和在区域内创建示范村的做法,提倡以示范点的形式激活人心,改变人们观念,从而带动整个村落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重新激发乡村活力.
  • 摘要:本文就京西这些古村落里的那些雅趣民俗加以梳理,门头沟山区,不仅处于北京之巅,且是绿海家园,更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西部重点,古人留的优秀文化遗产,自然应该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出村书、搞村展等多种展示平台和建设京西古村群落的战略目标把优秀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北京这个世界城市的又一闪光点。还是那句话:京西山区多古村,民俗雅趣最堪寻。
  • 摘要:澄迈县火山岩古村落群是历史时期海南发展的缩影。它代表着过去历史长河中海南的村落格局设计水平和建筑水平,体现了当地人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的聪明智慧;亦蕴藏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宗族和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以及丰富的以军坡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澄迈县火山岩古村落群本身即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在目前中国村庄日益消逝,传统文化日益失去存在的物理载体而导致当代中国人迷茫、精神失去重要支柱的时候,为当代中国人的“乡愁”提供了一个可以托倚的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而当代人之所以要保护古村落,并非仅仅是这些村落中的古建筑本身,亦不仅仅在于这些古村落是曾经生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是一种文化,心目中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某地人、自己是某省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古村落的背后,是身后一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缩影与心中的乡愁。
  • 摘要:由五凤镇古谜联,可以看出书写者爱写古文奇字、用字刻意追求生奥怪癖的心理特点。古代文人书法家喜用古文奇字的现象,可上溯至汉魏六朝。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写过异体字,其“挽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倪”字通“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一样。北宋张元干有诗云:“有意载酒问奇字,无事闭门抄异书”,与他同时代的赵明诚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可见文人喜欢书写古文奇字的风气一直就没有中断过。逮至明清之际,这个传统格外兴盛起来,文人们变本加厉地把怪字引进书法。陈洪缓喜欢写怪字,王铎、傅山也喜欢写古文异字。到了乾嘉时期,不认识、不会写古文字,好像就不是读书人了。看来,这位古文字腹笥甚丰的不知名的古代书家,是在炫耀学问,与后人作文字猜谜游戏,有意考倒天下人。
  • 摘要:大房山脚下原有多座古村落,而其中分布较集中,保存较好的当属南窖沟的北安、水峪、南窖村了.这些古村大部分形成于民国以前,依托大房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貌特征,既有留存至今的古民居、古道、古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民间幡会、曲艺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古村落中,尤以北安村消失速度最快,急需保护.该村地处南窖乡东部,地势东高西低,村落依山而建.西临南窖村,北面翻山可到北窖村,东南为大房山脉,翻山为周口店长沟峪、车厂等地.由东部沟峪内倾泻而下的水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
  • 摘要:作为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特色的传统村落,其发展与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在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尤其值得重视.传统村落中的非遗,在界定与传承、发展等问题上都面临一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需要调整思路,谨慎对待.
  • 摘要:钟鼓楼商业区主要包括鼓楼以北、钟楼以南的地方,并向西南延伸到海子风景区的沿岸各处.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在元代即已开始形成.钟鼓楼、积水潭一带是大都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此后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七百余年,虽因时势等因素变动,钟鼓楼地区的商业核心地位有所转移,但一直都是北京城内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 摘要: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是指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联合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和镇.当前,北京有5村1镇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名录,它们是传承北京文化之根、承载居民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之际,探讨国内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动态,研究北京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原住民迁走和发展休闲旅游建设性破坏等原因,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保护对策建议,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 摘要:面对古村落保护的新形势,应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在利用传统的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进行顶层设计,实现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在互联网的时代,可建立基于网络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流程,在网格化管理中促进部门协调。对于新事物应尽快界定部门职责,设立新的保护名目,通过确定历史建筑、建设文化遗产带等新措施,推进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已经变异的历史村落中文化遗产的保护。
  • 摘要:中央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文化城镇,符合中央要求和北京实际.特色文化城镇是基于当地文化资源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个性和显著文化功能的城镇,有着丰富内涵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作用.发展特色文化城镇具有优势条件,也存在不利因素.如何扬长避短、统筹兼顾、突出个性、综合开发,本文从规划、试点、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回溯历史,兴自两汉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有唐一朝达到辉煌,后经历代发展,至宋明时海上丝绸之路,业已兴旺.可以说古时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进行交流的主干道,也是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必经之路.历史告诉,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必将不仅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更将是一个文化远扬的战略.文化是"一带一路"的交流使者,正所谓"修文德以来之"①,文化的远播、融合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力量.要维持传统格局,坚持真实性、整体性保护开发原则,加强宣传与管理。对文物古迹进行区分保护:主要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个方面。通过对文物古迹的考察调研,根据文物建筑的残损情况分别采取抢险性修缮、加固性维修与经常性保养的工程手段。在新形势下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新型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拉动古村落的经济增长,还能提高村落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为传统村落发展点亮希望之灯。
  • 摘要:古村镇是区域历史文化的载体,诸如各类建筑的修造及其地域风格的形成,村镇位置的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建筑、道路、水源等生产生活要素的整体分布格局等方方面面,不仅是区域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还蕴含着生活在这些村镇里的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宏大主题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思索.在这个意义上,古村镇已被人们视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古村镇的保护也遇到了显而易见的矛盾.
  • 摘要:古村落是指历史上形成并发展至今的村落.因为历史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安定与战乱状况不同,因此,所谓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是有先有后、有兴有衰、有层有次的.就北京地区来说,现有大小村落六七千个.其中,少量村落是先秦时期就有了,有一批村落形成于两汉至隋唐间,而更多的村落则是金、元、明、清间才出现的.还有局部地区的村落则是民国以来的新产物.不管这些村落何时形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可称之为古村落.
  • 摘要:散落在民间的古村落已成为文化瑰宝,当前在古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的发展趋势下,有成功的经验,但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财富,是研究的中心课题.目的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
  • 摘要:在北京山区屹立着数十座千年古塔,唐、辽、金、元、明、清各代古塔均有.塔是村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古塔文化,也是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古塔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 摘要:清代北京众多古村落中,普遍分布着众多的小庙,供奉着众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神灵,如龙王、土地、雨王、苗王、虫王、马王、雹神、牛王等,这些神灵被乡民称为"圣神",庙宇被称"圣神庙".诸神灵与村民"和谐"居处在同一村落内,聆听着乡村民众对风调雨顺、丰收富足的祈祷与企盼,构成了乡民日常生产与生活中赖以求助与慰藉的精神与信仰世界.本文将重温清代曾经普遍坐落于北京古村落的诸农业圣神庙及乡民的农业诸圣神信仰,而这种回顾在城镇化如火如荼开展、古村落大量消逝、乡民农业圣神信仰渐行渐远的今天,是一件温暖而有意义的事.
  • 摘要: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古村镇,属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范畴。在社会关注度愈来愈高的今天,以文化自觉的意识和心态,承继传统,考辨源流,从绵衍至今的古村镇文化元素中,提炼基本的文化认识和自信,思辨现代人文精神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谋求历史遗留与当代生活的共融之道,当属十分必要。古村镇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境遇,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与研究,早已有基本的认知与判断。如何自觉自信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历史遗留与人文内涵共伴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共融共鸣,如何对古村镇注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与现代文明互融共生,是当下思与行的关注重点。真正地了解传统,准确、全面地理解传承与创新,对古村镇进行原真性、整体性、活态传承性的保护,赋予其固有的生机与活力,是努力的方向与践行的目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