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腹股沟疝
双侧腹股沟疝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287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中国保健、现代医院、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全国微创外科新进展论坛暨第二届东方国际微创外科论坛等;双侧腹股沟疝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祖军、卢榜裕、张刚领等。
双侧腹股沟疝—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2877篇
占比:99.98%
总计:382954篇
双侧腹股沟疝
-研究学者
- 刘祖军
- 卢榜裕
- 张刚领
- 朱天正
- 李敏
- 梁开惠
- 江文枢
- 蔡小勇
- 许正文
- 陆文奇
- Benedetti
- F.
- Kulkarni M.
- M.
- Manoharan S.
- Niebel
- P.
- Samarakkody U.
- T.
- Tinozzi
- 丁军南
- 丁文正
- 丁玲翠
- 万洪伟
- 严秋亮
- 于雅静
- 伍海鹰
- 何永春
- 何盼
- 何纯刚
- 余修会
- 倪德生
- 储平坤
- 冯洁华
- 刘全芳
- 刘宁
- 刘宇婷
- 刘岩
- 刘栋
- 刘艳蕾
- 刘荣初
- 卢润广
- 史玉生
- 叶小勇
- 叶赫亚·依明
- 叶超荣
- 吕云福
- 吕会增
- 吴万庆
- 吴卫东
-
-
张国峰
-
-
摘要:
目的:探究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小儿双侧腹股沟疝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比对照组(2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用于儿童双侧腹股沟疝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
陈杰;
史玉生;
张方曙;
何盼;
邹祥
-
-
摘要: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在老年双侧腹股沟疝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双侧腹股沟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TAPP组和开放手术组各40例.开放手术组接受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组接受腹腔镜TAP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治疗、治疗费用、并发症、疼痛情况、复发情况及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APP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开放手术组低,住院费用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 TAPP在老年双侧腹股沟疝中效果显著,对炎症反应影响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但住院费用稍高.
-
-
潘振楠;
董阳杰
-
-
摘要:
目的 分析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IH)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双侧IH患儿,依照手术方式将患儿分成对照组(31组)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接受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以下简称"单孔腹腔镜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以下简称"联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手术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6%)较对照组(29.03%)低(P<0.05).结论 联合术治疗双侧IH患儿,能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儿恢复,且并发症少.
-
-
龚皓;
陈小龙;
陈中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6例双侧腹股沟疝患者,32侧在全身麻醉下采用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双侧斜疝7例,双侧直疝5例,一侧斜疝,一侧直疝4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其他术式,手术时间120~138min,平均126min,出血5~15mL.住院时间4~6d,平均5d.术中腹膜撕裂3例,小裂口无需处理,大裂口于腹腔插入16号针头数枚排气;术后血清肿2例术后自行吸收,无肠管及血管损伤,无术后出血及神经痛.16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疝无复发.结论 双侧腹股沟疝患者通过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TEP)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康复快,预后良好.
-
-
-
-
-
叶超荣
-
-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疗效及对术后远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82例双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93.28±7.73)min长于对照组的(62.91±5.3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远期复发率4.88%与对照组的2.4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双侧腹股沟疝的治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患者远期复发率低,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术式.
-
-
杨凯丽
-
-
摘要:
目的:腹股沟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俗称"疝气".通常将腹股沟疝分为斜疝与直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白线疝是指从腹部正中腹白线上的裂隙突出的疝,由于上腹部两侧腹直肌内缘之间的距离较宽,白线区腹壁缺乏坚强的腹直肌的保护而强度较弱,所以本病绝大多数发生于上腹部,故又称为上腹疝.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占各种腹壁疝的0.35%~1.5%,男性多于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