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专利文献17932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琴童、北方音乐、民族音乐等;
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彬彬、马晓鹃、冯淼等。
印象主义音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932篇
占比:98.98%
总计:18116篇
印象主义音乐
-研究学者
- 刘彬彬
- 马晓鹃
- 冯淼
- 吕忠福
- 张帆
- 徐戈
- 朴京花
- 李虻
- 石萍
- 肖潇
- 胡承鹏
- 赵丹丹
- 赵京伟
- 赵京封
- 辜爽
- 黄炜
- 乔惟进
- 二木
- 于丹
- 于梦洋
- 任秀蕾
- 何娇娇
- 何宽钊
- 何思璇
- 何方
- 余亦舒
- 冉冉
- 冯志平
- 刘云燕
- 刘冬云
- 刘冬霞
- 刘可为
- 刘嵬
- 刘柳
- 刘爱春
- 刘秋蓉
- 吕敏
- 吴亚娟
- 吴南
- 吴宁
- 吴悦(译)
- 吴明
- 吴明泽
- 吴晓慷
- 吴霜
- 周奇迅
- 周宝全
- 周源
- 姚大伟
- 姚青
-
-
-
何娇娇
-
-
摘要:
德彪西——为我们熟知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同时也是杰出的音乐评论家、作曲家。管弦乐《牧神午后》的创作,标志着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风格走向成熟,开启了二十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新篇章,使人们初次接受到了不一样的音乐的美。本文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特点出发,重点分析《牧神午后》的乐队配器法,从中总结出德彪西配器写作特点。
-
-
于梦洋
-
-
摘要:
自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象主义音乐实现了由晚期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的过渡.在音乐历史浪潮中,印象主义乐派的光芒虽细小却耀眼.通过研究印象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德彪西,深入分析19世纪法国巴黎的艺术文化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和独特的审美理念,可从历史文化视角对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审美观进行一个整体感知,进而启发欣赏、演绎及创作有印象主义倾向的现代音乐.
-
-
王怡菲
-
-
摘要: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之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并且不断的创新,将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使音乐充满了色彩,从而带给了人们更好的听觉感受,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抽象的朦胧感,从而表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实际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十分大胆与创新,通过对于音乐之中的一些细节和不同音乐处理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对于音乐具有更强的情感体验,因此也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追捧.本文通过对于印象主义音乐的了解以及德彪西的介绍,对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之中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进行分析.
-
-
-
申楠宁
-
-
摘要: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影响力颇深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风格对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阿拉伯风格曲》之一是他初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乐曲既沿袭了一部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色,也有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雏形特征,是在钢琴教学中了解、学习演奏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优秀教材.《阿拉伯风格曲》之一中曲式的创作大多沿用了传统音乐的技法,但是在踏板的运用、和声的进行等方面又给听众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在这首乐曲的节奏及调式调性方面明显表现出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不同.
-
-
张琬容
-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印象主义音乐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钢琴作曲家便对其飘逸的曲风和朦胧的意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之所以如此,不单单是因为印象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独特风格,更多的还是因为印象主义音乐所持的美学观与我国传统审美思想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当时正处于彷徨阶段的中国作曲家看到了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可能.
-
-
刘可为
-
-
摘要:
德彪西创立的印象主义音乐流派,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想法.《欢乐岛》是德彪西印象主义美学作品的代表之一,该作品有着高超的技巧,不论是艺术性还是表现力,都极其有高度.
-
-
相宜
-
-
摘要:
1928年,印象主义音乐代表、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应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的委托,创作出交响乐曲《波莱罗舞曲》。"全曲由两个主题(主题A和主题B)在同一个固定的节奏节拍型的背景下反复交替8次而构成,主题的每一次呈现旋律都保持不变,但主题每次出现都在配器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①长笛、大管、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短笛、圆号等乐器的独奏纯音与合奏混音,在鼓声节奏不停的强调中生发出全新的生命,合力达成管弦乐曲的渐强,最终转向滑至蕴含爆裂感的盛大尾声。
-
-
崔航;
刘柳
-
-
摘要:
德彪西早期音乐创作就表现出了反传统的特点,忽视过去认为是结构性的因素和符合常理的技巧,而对乐器的色彩变幻与和声编排的新颖刺激比较重视,奠定了其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他对前奏曲《帆》的弹奏技术及曲体结构,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