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监护
医疗监护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005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健康大视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暨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2009’上海医学科研管理年会等;医疗监护的相关文献由87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淑范、俞海等。
医疗监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057篇
占比:99.87%
总计:100186篇
医疗监护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淑范
- 俞海
- 卿磊
- 杨杰
- 王澄
- 刘晓莎
- 周林
- 周玉彬
- 夏东盛
- 汪晓红
- 田永毅
- 石海涛
- 秦杰
- 翁思跃
- 蒲卫
- 黄为
- 黄勇
- 乌维磊
- 任萍
- 何昌耀
- 俞志伟
- 冯博怿
- 冯玮
- 刘丽萍
- 刘泉
- 刘炳宪
- 千博
- 卢林发
- 叶灿才
- 同鸣
- 吴建宁
- 吴效明
- 吴莉莉
- 周小四
- 唐军胜
- 唐小成
- 唐玉国
- 姚有哲
- 孙波
- 季克宇
- 崔莉
- 常军堂
- 庞志翔
- 廖有良
- 张引斌
- 张瑞
- 张自豪
- 徐玉炎
- 徐秀花
-
-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
-
摘要:
本期刊物各栏目,聚集了多篇结合理论、深入实际的论文。《“人-技术”关系视域下智能医疗监护服装设计》一文从人与技术的视角入手,具体探讨了某类服装设计的最新角度,文章有趣耐读。《从艺术作品角度看艺术史书写的阶段性终结与新生》一文结合了几位美术史名家的观念方法,行文生动有力。
-
-
别业楠
-
-
摘要:
1引言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彩色影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目前,基于彩色图像的数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实时监控、安防系统、光学遥感、医疗监护、汽车立体倒车影像等多个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和产业界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彩色图像的捕捉过程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图像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还原降质图像的真实色彩对后续的图像重建工作至关重要。为了节省硬件成本和设计成本,大多数现代彩色数码相机都只配备了一个单传感器来获取图像。
-
-
刘晓莎;
胡平;
田永毅;
汪晓红;
夏东盛
-
-
摘要:
为提高防疫抗疫水平,加强对隔离状态下的病毒性肺炎潜在患者的观察监护,提出一种基于DA14699蓝牙低功耗芯片的医疗用智能监护项圈.设计方案以DA14699芯片为主控制器,依靠其无线多核的高效处理能力,对潜在病患的体温、咳嗽及定位信息进行记录与分析.利用LIS3DH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对咳嗽症状进行判断,借助MLX90640红外传感器对体温保持连续测量,采用L218四频GSM/GPRS定位模块完成人员的快速精准定位,从而实现对潜在病患居家隔离措施执行情况的全面监督.DA14699芯片支持蓝牙BLE5.1协议,防疫人员可远距离对智能项圈内记录的数据进行传输读取,并在智能手持终端上直观展示.这有效避免了近距离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经实际测试,该项圈关键参数监护功能高效可靠,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
汪涛;
田睿智;
赵有明;
张庆哲;
张天畅;
易茂祥
-
-
摘要:
该文基于STM32单片机和滤波算法设计了实时监测心率和体温的可穿戴嵌入式健康监护系统.该系统由微处理器及数字系统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信号采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构成,以Cortex-M3为内核的STM32F103C8T6芯片作为处理器,采用OLED显示屏和按键实现人机交互,使用MAX30102传感器和Pulse sense传感器分别采集人体腕部心率和指尖心率数据.通过光电容积法采集人体心率信号,进行A/D转换,利用滤波算法去除噪声干扰,获得稳定可靠的心率值.通过Wi-Fi模块将采集到的生理参数信息上报至云服务器,并用手机端进行数据查看,实现医疗监护和远程居家隔离监测的功能.
-
-
-
白宣
-
-
摘要: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以及国内老龄化的加速,全民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大众重视,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促使家用远程医疗便携监护设备越来越普及。本文内容主要针对家用远程医疗便携监护设备的发展与趋势进行总结分析。
-
-
-
姚俊明;
邢丹
-
-
摘要:
详细介绍远程医疗及远程医疗监护发展状况、现存问题,提出移动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监护方案,阐述系统框架和业务流程,提高远程医疗监护成功率,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
陈碧江
-
-
摘要:
传统的医学监测系统难以满足当前患者对健康监测的实际需求.伴随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研发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在基于如今的物联网大环境下被医学界重度关注.当患者受到密切的健康监测时,它可以帮助患者通过智能通信提供良好的服务.文章主要以物联网的视角着手,对于设计与实现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相关问题展开探索与研究.
-
-
-
-
-
杨杰;
周小四;
孙颐
- 《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介绍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和咨询智能系统,它综合运用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小波分析、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能自动进行监护数据分析及异常情况识别和网络报警、远程实时诊断.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组成框图、家庭端软件结构组成框图、医疗监护中心端软件结构组成框图.介绍了系统的部分关键技术: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分析、结合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自动建模方法、基于数据融合和识别推理的病人异常情况识别.该系统在微机Window平台采用VC++编程实现,经仿真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
-
-
-
姚咏明
- 《2006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尽管当今生物技术及医疗监护手段飞速发展,但创伤后脓毒症(sepsis)的临床治疗收效甚微,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系严重创伤最主要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40%的脓毒症患者最终会发生休克,每年约有36万欧美患者死于严重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重症监护病房约60%的死亡由脓毒性休克所致,这一比例在65岁以上患者群中更高.分析表明,全世界10%的死亡病例与脓毒症密切相关.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提醒我们,脓毒症的防治非常凼难,其发病过程牵涉到全身机体的各个系统改变,要提高创伤后脓毒症的临床救治效果必须阐明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本文研究,1 脓毒症发生机制认识的同顾及其局限性,2 神经系统在脓毒症发病中的地位及其调节途径,3 脓毒症内分泌调节机制与干预策略,4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重要意义与思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