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通讯

化学通讯

化学通讯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7955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动物学报(英文版)、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化学通讯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长坤、侯东敏、叶芳艳等。

化学通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7955 占比:99.92%

总计:158077篇

化学通讯—发文趋势图

化学通讯

-研究学者

  • 付长坤
  • 侯东敏
  • 叶芳艳
  • 宁君
  • 宗浩
  • 折冬梅
  • 朱万龙
  • 杜家纬
  • 梅向东
  • 汪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婷霞; 李才武; 邓雯文; 晋蕾; 何永果; 吴代福; 张和民; 黄炎; 邹立扣
    • 摘要: 为探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尿液代谢物的差异性,采用液相色谱-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20例大熊猫尿液代谢成分进行检测,并通过性别和年龄分组对其尿液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在性别组间共鉴定出12种显著差异代谢物(P<0.05),其中,除芹菜素外其余11种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均在雄性尿液中更高。亚成年组与成年组间共鉴定出25种显著差异代谢物(P<0.05),仅核黄素和精氨酸的相对含量在亚成年个体尿液中更高;而亚成年与老年组间和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分别共鉴定出10种和3种显著差异代谢物(P<0.05),其相对含量均在老年个体尿液中更高。这些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及黄酮、黄酮醇和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通路。对不同性别、年龄间大熊猫尿液代谢物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王苑; 薛怀君
    • 摘要: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是正烷烃、不饱和烃以及甲基支链烃的混合物。除了保持水分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多种生物功能。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是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目前对其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开展颇多,主要见于化学通讯领域,内容涉及到性信息素、标记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化学拟态、寄主/猎物定位和识别等方面。此外,在甲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影响因素、表皮碳氢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在化学分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对上述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 王留洋; 杨超霞; 郭兵博; 折冬梅; 梅向东; 杨新玲; 宁君
    • 摘要: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个体产生和释放,能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灵敏度高、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虫情监测、干扰交配、害虫检疫及大量诱杀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性信息素分析技术的改进,检测仪器的多样及灵敏度的提高,针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概况、性信息素的结构特点、提取方法、鉴定方法、化学合成以及其在调控害虫行为方面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 王秀爽; 张国强
    • 摘要: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质,这些也是粉虱和天敌进行食物定位、寄主或猎物定位所依赖的主要通讯工具.通过查阅近20年来粉虱及其天敌的化学生态学相关研究,整理对粉虱在寄主植物定位、天敌定位粉虱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及利它素.期望能在农业生产上将化学信息物质与植物支持系统联合使用,调控粉虱和天敌的行为,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延长天敌寿命,增强生物防治效果.
    • 王秀爽; 张国强
    • 摘要: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质,这些也是粉虱和天敌进行食物定位、寄主或猎物定位所依赖的主要通讯工具.通过查阅近20年来粉虱及其天敌的化学生态学相关研究,整理对粉虱在寄主植物定位、天敌定位粉虱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及利它素.期望能在农业生产上将化学信息物质与植物支持系统联合使用,调控粉虱和天敌的行为,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延长天敌寿命,增强生物防治效果.
    • 宗浩; 樊海灵; 付长坤; 雷子勇; 汪茜; 赵甜梦; 陈登; 胡涛
    • 摘要: 哺乳动物的包皮腺分泌物对个体间性引诱及繁殖行为的信息交流和种群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为研究对象对劳亚食虫目动物包皮腺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化学通讯功能进行报道.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分析四川短尾鼩雄体包皮腺中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果 表明:(1)四川短尾鼩雄体包皮腺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含烷烃类、醇类、酮类、醛类、醚类、酯类、酸类、芳香烃类等45种化合物;(2)成年雄性四川短尾鼩的包皮腺中挥发性成分有39种,幼年雄性含有28种,说明四川短尾鼩成年雄体的包皮腺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多于幼年雄体;(3)成年雄体的包皮腺分泌物中含有4种特有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幼年雄体中特有成分仅为1种,表明四川短尾鼩包皮腺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存在年龄差异;(4)四川短尾鼩包皮腺分泌物中不同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不同,同种化学成分在不同个体间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四川短尾鼩雄性包皮腺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个体、年龄差异明显.推测挥发性化合物中丁酸(Butanoic acid)、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苯酚(Phenol)为四川短尾鼩的信息素.本研究为进一步验证该物种的信息素成分及其传递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丁美琦; 刘丹; 姜广顺
    • 摘要: 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讯行为,也是动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猫科(Felidae)动物大多是濒危物种,中国所有的野生猫科动物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研究对猫科动物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从视觉通讯、声音通讯、化学通讯和触觉通讯4个方面简述了当前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研究进展,探讨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机制和生态作用提供指导.
    • 丁美琦; 刘丹; 姜广顺
    • 摘要: 动物通讯行为是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讯行为,也是动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猫科(Felidae)动物大多是濒危物种,中国所有的野生猫科动物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研究对猫科动物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从视觉通讯、声音通讯、化学通讯和触觉通讯4个方面简述了当前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研究进展,探讨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猫科动物通讯行为的机制和生态作用提供指导。
    • 黄欣蒸; 单双; 张丹丹; 张天涛; 石旺鹏; 张永军
    • 摘要: 为阐明玉米响应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取食胁迫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利用RNA-seq技术对草地贪夜蛾取食的玉米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对抗虫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进行筛选鉴定.结果 显示,与未接虫对照相比,草地贪夜蛾取食18h导致玉米叶片中有1 645个基因差异表达(log2|处理/对照|>1且FDR<0.05),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1 352个,下调表达基因有293个.茉莉酸、水杨酸、乙烯等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大多上调表达,其中44个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全部上调表达,说明该途径在玉米响应草地贪夜蛾取食诱导的防御反应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它激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协同作用.玉米重要抗虫次生代谢物苯并噁唑嗪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中有9个基因上调表达;15个萜烯挥发物生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4个上调表达,包括8个萜烯合成酶基因和1个CYP基因CYP92C5.表明草地贪夜蛾取食会诱导玉米复杂的植物激素途径和基因调控机制,激活以次级抗虫代谢物合成为主的防御反应.
    • 摘要: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建立合理的作物间作体系可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但需要发挥不同作物在光能和养分利用上的互补优势,减少作物间竞争的不利影响。不同作物根系构型不同,吸收养分的类型及吸收的时间和空间均有差异,如何调控并强化间作系统中作物间相互促进作用是提高养分利用率的关键。根际是作物吸收养分的门户,根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了养分转化、吸收和作物生长,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环境条件(pH、O2分压、碳源等)从而影响根际微生物组成及其对养分的转化,根系释放的信号启动作物间化学通讯识别过程从而影响作物生长-防御权衡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