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庭疾病

前庭疾病

前庭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285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中国西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云南省第九届四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三次耳鼻咽喉学术会议、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耳鼻喉科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耳鼻喉高峰论坛等;前庭疾病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波、单希征、刘博等。

前庭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853 占比:99.61%

总计:32983篇

前庭疾病—发文趋势图

前庭疾病

-研究学者

  • 刘波
  • 单希征
  • 刘博
  • 李进让
  • 孔维佳
  • 庄建华
  • 陈太生
  • 孙勍
  • 李艳成
  • 杨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祁晓媛; 宋宁; 顾平; 杨旭
    • 摘要: 近年来,前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前庭评价技术和新的前庭康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周及中枢前庭疾病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前庭康复训练可通过纠正不恰当的代偿策略和/或加速良好代偿的过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最终达到前庭康复状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前庭康复机制、康复前评估、方案制定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前庭康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潘宋斌; 孙永海; 姜树军; 单希征; 李敏
    • 摘要: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以前庭症状反复发作常伴有偏头痛特征的致残性疾病。VM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离子通道缺陷、皮层扩布性抑制、炎症及遗传易感性有关。头颅磁共振、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等临床检查对VM的诊断尚无特异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诊断。VM根据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VM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认识VM。
    • 赵若欣; 鲁俊; 刘欣荣; 许光旭
    • 摘要: 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是一种高度专业化设计的训练方法,通过反复地刺激前庭系统,促进前庭代偿的出现,显著改善前庭疾病患者的眩晕、头晕等不适症状[1]。由于前庭神经问题较为普遍且手术治疗成本高昂,对于VRT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RT能够显著改善前庭功能减退患者的前庭动眼反射(vestibule-ocular reflex,VOR)、平衡功能、姿势控制、头晕、眩晕、运动敏感性、焦虑等问题,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 王蕊; 刘博; 崔庆佳; 闫瑾
    • 摘要: 目的 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路径,通过随访评价干预的效果。方法 资料收集于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及头晕门诊入组的68例VM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标准的一般情况及病史登记、量表评价和听力学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前庭康复和生活方式指导,对满足连续随访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再次进行主观症状量表评价,分析VM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恢复趋势特征。结果 (1)68例VM患者伴随状依次为为耳鸣、耳聋、耳闷堵感、耳痛及耳周皮肤异常感觉;(2)68例(136耳)VM患者纯音测听提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者占46例(88耳),67.7%(64.7%),听阈阈值(32.19±8.79)dB HL,以高频下降为主,其中双侧听力下降者44例(64.7%);(3)68例VM患者双温试验异常者50例(73.5%),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弱或低下者32例(47.1%);(4)治疗后眩晕残疾量表和头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庭双温试验正常组较异常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M患者的伴随症状表现多样,伴有轻中度的双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头晕患者应考虑VM的可能。VM患者的主观症状可依据规范治疗获得显著改善,且前庭功能检查可能有望成为VM预后的评价指标。
    • 杜镐; 钟时勋
    • 摘要: 内淋巴积水是内淋巴体积增大导致内淋巴间隙扩张的病理表现。继发性内淋巴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内淋巴吸收障碍。本文对内淋巴积水可能的产生机制和继发性内淋巴积水的病因进行叙述,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 姜树军; 单希征; 王鹏; 韩鹏
    • 摘要: 《巴拉尼协会前庭症状分类》发表后,巴拉尼协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制定和丰富眩晕疾病的诊断标准。《巴拉尼协会前庭症状分类》作为理论性文件,症状定义较抽象,临床医师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基于此,我们将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有关眩晕、头晕的文献,解读《巴拉尼协会前庭症状分类》中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临床医师使用《巴拉尼协会前庭症状分类》提供帮助。
    • 邹曙光; 彭安全; 杨涛; 刘嘉; 汪芹
    • 摘要: 视觉依赖(Visual dependency,VD)是指对视觉信息刺激的依赖。近年来研究发现VD在前庭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空间定向的视觉刺激进行中枢再处理,从而影响前庭疾病患者的姿势控制和平衡维持。本文就VD的机制、评估方法和与其相关的前庭疾病进行综述,旨在强调VD在前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谢师师; 陈太生; 邓巧媚; 李姗姗; 毛翔; 温超; 刘强; 王巍; 林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庭自发性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对视觉眼动系统平稳跟踪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6例存在SN的急性单侧外周性前庭综合征患者(前庭神经炎26例、Ramsay-Hunt综合征伴眩晕6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4例)行视频眼震图平稳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和SN检测,以SPT水平跟踪增益、非对称性、波形及SN强度为评定参数,分析SN强度对SPT增益、非对称性、波形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SN向健侧36例(78.3%,36/46),强度范围(2.68~32.53)°/s;向患侧 10例(21.7%,10/46),强度范围(2.66~16.54)°/s.根据SN强度将患者分为轻[(0.50~5.00)°/s]、中[(5.01~10.00)°/s]及强(>10.01°/s)三组,分别为14例(30.4%)、18例(39.1%)及14例(30.4%).比较总体及轻中强三组向SN快相侧及慢相侧的SPT增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t总=13.338、t轻=6.184t中=8.436t强=8.477,P值均<0.001).比较不同SN强度组间向SN快相侧的SPT增益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9,P<0.001);向SN慢相侧的SPT增益值,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7,P=0.330).SN强度与向SN快相侧SPT增益值呈负相关(r=-0.433,P=0.003),与向SN慢相侧的SPT增益值无相关性(r=-0.061,P=0.687).46例患者中SPT波形呈Ⅰ型、Ⅱ型、Ⅲ型者分别占8例(17.4%)、21例(45.6%)和17例(37.0%),对应的SN强度平均值分别为(3.71±0.69)°/s、(7.44±1.88)°/s和(20.04±5.53)°/s,无Ⅳ型波.SN强度与SPT左右增益非对称值呈正相关性(r=0.450,P=0.002),即随着SN强度的增大,非对称性值亦随之增大,SPT左右跟踪的对称性越差,SPT波形越差.结论 前庭SN可影响SPT的增益、非对称性及波形,SN越强,影响越大,当SN较强时可出现Ⅲ型波,提示急性外周性前庭综合征也会影响视觉平稳跟踪功能.
    • 张丹; 郭婷婷; 王家亮; 王玉洁
    • 摘要: cqvip: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是急性发作的头晕、头部运动不耐受、自发或凝视性眼球震颤、步态不稳、恶心呕吐、症状持续>24 h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以孤立性AVS为表现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易被漏诊,其中15%~20%的患者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阴性[2]。研究表明,每年急诊就诊的430万头晕患者中10%~20%诊断为AVS[3]。其中后循环梗死导致的AVS仅次于前庭神经元炎,占AVS患者的5%~10%,是AVS第二大常见原因。急性脑梗死导致的眩晕患者中,约62%至少有1次孤立性眩晕发作,19%以眩晕为首发症状。
    • 聂大奥; 林桥文; 谭文惠; 李扬锋; 黄建鑫
    • 摘要: 目的 分析粤北乳源县内科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住院患者病因分布特点,提高当地医生对头晕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乳源县人民医院内科住院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332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人口学特征和病因构成.结果 332例患者中,男女发病率比为1:1.72;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46.64±14.24)岁;病因依次为:前庭周围性眩晕151例(45.5%),其中良性位置性眩晕105例(31.6%),梅尼埃氏病13例(3.9%),前庭神经元炎13例(3.9%),前庭阵发症13例(3.9%),迷路炎7例(2.1%);前庭中枢性眩晕118例(35.5%),其中脑血管性因素67例(20.2%),偏头痛眩晕28例(8.4%),其他中枢性因素23例(6.9%);精神心理因素头晕35例(10.5%);不明原因头晕14例(4.2%);系统性疾病所致头晕14例(4.2%).结论 主诉头晕/眩晕临床上很常见,是一种具有多种病因的疾病.本研究发现,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发生率最高,病因高低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脑血管疾病因素和精神因素.近年来,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率显著提高,这与当地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脑血管病因素占比高于其他研究报道,可能与当地常驻居民以老年人为主有关,值得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