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泉

冷泉

冷泉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中国文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地球物理学报、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贵州省第三届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等;冷泉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多福、邸鹏飞、冯东等。

冷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55.1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83%

专利文献>

论文:106 占比:43.98%

总计:241篇

冷泉—发文趋势图

冷泉

-研究学者

  • 陈多福
  • 邸鹏飞
  • 冯东
  • 陈琳莹
  • 龙建军
  • 冯景春
  • 刘波
  • 尉建功
  • 张偲
  • 方振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一林; 李灿苹; 勾丽敏; 汪洪涛; 曾宪军; 陈凤英; 郭子豪; 田鑫裕
    • 摘要: 为深入研究羽状流地震响应特征以及羽状流气含量反演,利用实际羽状流地震偏移剖面中单道和多道地震数据,首先进行地震波时域波形特征分析以及地震波场频谱特征分析,羽状流时域波形呈现出散射波动特征,其频谱较宽,表现出开叉较多的散射波频谱特征。然后通过已有气含量与振幅属性关系模型反演气含量,提取羽状流地震频谱参量。最后进行羽状流地震频谱参量与气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气含量改变时会引起各频谱参量的变化,羽状流各频谱参量(除优势频宽)均与气含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总能量和有限带宽能量的相关性曲线拟合程度最佳;主频和振幅谱最大值分布较散,但其拟合结果仍然呈现正相关趋势;优势频宽与气含量表现出负相关趋势。以上获得的羽状流地震信号时域波形特征、地震波场频谱特征及频谱参量与气含量的关系,为羽状流的地震探测以及气含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 张云山; 贾永刚; 尉建功
    • 摘要: 海底冷泉多由海底天然气渗漏形成,是以水、碳氢化合物、硫化氢或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流体。它既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又与温室效应、海洋生态环境、冷泉生物群落等问题密切相关,对海底冷泉的流体渗漏通量和化学组成进行测定,对认识上述问题有重大意义。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相比,原位观测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作为冷泉原位观测的主要手段,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在近20年发展迅速。本文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原理将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分为3类,即冷泉渗漏气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冷泉渗漏液体通量原位观测装置以及冷泉渗漏流体化学组分原位观测装置,并从设计意义、工作原理以及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的发展,分析了各个装置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范围,最后展望了海底冷泉原位观测装置未来的发展方向。
    • 张永; 臧晚莹; 杨庶
    • 摘要: 目前对南海北部陆坡的F站位冷泉的研究多从地质和生物角度开展,而冷泉羽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扩散范围尚不清晰,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于2021年6月6~23日搭乘“科学”轮对该冷泉海域的溶解甲烷进行调查,使用搭载遥控无人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ROV)和温盐深系统(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CTD)的采水瓶采集了该冷泉及邻近水体中从近海底(距底2.5 m)至表层(5~10 m)多个层位的水样,并使用气相色谱仪在现场分析了水样中溶解甲烷的含量。结果表明,溶解甲烷在覆盖喷口的生物繁茂区水体中的含量为6 590~11 300 nmol/L,在生物稀少的毗邻区迅速降至85.0~354.8 nmol/L。水柱剖面的测量结果显示冷泉喷口区1 000 m以深的水体中溶解甲烷含量高于背景区,而1 000 m以浅的水体中溶解甲烷的含量与背景区相同(2.01~3.90 nmol/L);自喷口区顺流向下1 500 m处,甲烷羽流信号消失。综上结果,甲烷羽流的水平扩散距离≤1 500 m,上升高度≤125 m。溶解甲烷的含量在生物繁茂区的迅速降低是由于底栖生物对溶解甲烷的摄食所致,而其在繁茂区之外扩散过程中的逐渐降低是海水湍流混合导致的稀释效应所致。
    • 张覃谊; 邬黛黛; 刘丽华
    • 摘要: 正常海相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但在冷泉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作用(SR-AOM)则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区分这两种硫酸盐还原途径,对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概括、了解冷泉区与SR-AOM相关的自生矿物的多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建模应用,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与SR-AOM相关的多硫同位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SR-AOM成因的黄铁矿和冷泉重晶石的多硫同位素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黄铁矿和冷泉重晶石概括已被广泛应用的稳定状态盒模型和1-D反应转移模型。SR-AOM成因的黄铁矿相比OSR成因的黄铁矿具有更高的δ34S值和Δ33S值。同时,SR-AOM成因的黄铁矿的δ34S值和Δ33S值呈负相关性,不同于OSR的正相关性。此外,冷泉重晶石的负Δ33S-δ´34S相关性与受OSR控制的孔隙水硫酸盐的正相关性亦明显不同。在冷泉环境中,与SR-AOM相关的自生矿物多硫同位素特征能有效示踪该极端条件下硫同位素的演化,且有利于区分SR-AOM和OSR,这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示踪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提供了有效依据。
    • 丛梦静; 胡怡伟; 赵凯; 张晓勇; 刘永宏; 王俊锋
    • 摘要: 文章旨在研究南海冷泉来源真菌Talaromyces helicus SCSIO41311中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得到7个聚酮类化合物,分别为:desmethylsulochrin(1)、sulochrin(2)、monomethylsulochrin(3)、circinophoric acid(4)、dimethyl 2,3-dimethylosoate(5)、endocrocin(6)和1-methyl emodin(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深海冷泉微生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报道其核磁数据。
    • 田翰; 江艳娥; 张俊; 陈作志; 徐姗楠; 朱江峰; 于文明
    • 摘要: 为了解冷泉生态系统鱼类种类组成,以及为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中层拖网对西沙群岛冷泉海域内外区域中层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12目31科62属106种,以灯笼鱼目和巨口鱼目为最主要类群。其中,冷泉海域11目30科54属84种;冷泉外海域6目13科32属60种。冷泉海域内外区域共有鱼类38种,共有优势种为斯氏蝰鱼(Chauliodus sloani)、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喀氏眶灯鱼(Diaphus garmani)。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I)表明,冷泉海域内外区域中层鱼类种类相似度为中等不相似(I=35.8%)。鱼类群落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冷泉海域显著大于冷泉外海域(P<0.01),但鱼类群落的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冷泉海域小于冷泉外海域(P<0.01)。从水层分布来看,冷泉海域内外中层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层水域中层鱼类多样性冷泉区低于冷泉外部,而深层水域则相反。冷泉内外不同站位的群落组成之间在水层及时间上存在相关性,冷泉内部的白天深层和夜间深层相似性较高;冷泉内部夜间表层和冷泉外部夜间表层相似性较高。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冷泉内外中层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冷泉区中层鱼类种类更多,且深层水域的种类多样性较高;区分冷泉内外海域中层鱼类群落的关键种群为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和串灯鱼(Vinciguerria nimbara)等8种,累计贡献度达到56.06%。
    • 摘要: 近日,蒙自市冷泉牧业小镇种猪场顺利引进种猪3300头,为冷泉镇乃至整个蒙自市发展生猪产业和冷泉种猪场顺利实现两年生产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了解,冷泉牧业小镇种猪场这次引进的种猪都是从奋斗原种场引进的新法系大白种猪,共计引进3300头,分3 d完成引种。
    • 李鑫; 曹红; 孙治雷; 耿威; 张喜林; 徐翠玲; 吴能友; 闫大伟; 秦双双; 张现荣; 翟滨; 王利波
    • 摘要: 海底冷泉-热液极端环境是岩石圈与外部圈层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要窗口,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营养模式孕育了繁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海底极端环境的理化性质通常变化频繁且剧烈。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变化或波动又能不同程度地被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记录下来,因此,生物所保留下来的某些地球化学信息具有恢复重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潜在能力,这对人类目前尚难自由出入的深海极端环境的探索尤为重要。本文从海底极端环境生物种类和空间分布、生物壳体的地球化学信息、生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生物有机生标等几方面出发,探讨当前科学家关注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记录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希望借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和重视,以加深加快对海底极端环境内运行规律和影响的认识。
    • 赵文宇; 童思友; 陈江欣; 刘斌; 杨睿; 杨力; 段旻良; 陈珊珊
    • 摘要: 海底流体逃逸活动会显著地改变海底地形地貌,产生麻坑、泥火山等地貌和冷泉羽状流现象。特提斯构造域是世界上油气最集中的构造域,流体逃逸活动广泛发育,形成的复杂流体逸出结构,对海洋油气勘探、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好指示作用。本文选取特提斯构造域主要海域,系统总结其海底流体逃逸活动特征,发现特提斯构造域海底流体逃逸活动多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弧后裂谷盆地等地质背景中,其中地中海、黑海和南海广泛发育海底冷泉、麻坑和泥火山等流体逃逸特征,而波斯湾和澳大利亚西北部近海大量发育碳酸盐岩。海底流体逃逸活动主要受控于活动断裂、沉积物超压、地震活动、海平面变化、潮汐活动和海底滑坡等海洋与地质因素。在不同海域,流体来源也不尽相同(热成因、生物成因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大多数通过断层、泥火山和气烟囱等通道运移。建议重视对特提斯构造域海底流体逃逸活动发育区的调查和探测,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海底流体逃逸地貌发育机制,以及其特殊海域背景下的海洋与地质因素控制作用,总结建立其海底流体逃逸活动模式及相关理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