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穿刺
内瘘穿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9541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健康之路、吉林医学、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等;内瘘穿刺的相关文献由48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静、陈江华、李远珍等。
内瘘穿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541篇
占比:99.95%
总计:189638篇
内瘘穿刺
-研究学者
- 袁静
- 陈江华
- 李远珍
- 丁小容
- 刘欢
- 周燕
- 游励红
- 王文燕
- 万启军
- 付其萃
- 付翠兰
- 何丙芹
- 全丽霞
- 关天俊
- 冯彩云
- 凌毅生
- 刘丽玲
- 刘晓虹
- 刘琛
- 刘莉
- 刘黎明
- 单慧斌
- 叶俊英
- 叶婉荷
- 叶白如
- 吕小林
- 吴瑶瑶
- 吴美霞
- 周立杰
- 周静
- 宋静
- 宗荣荣
- 张娟
- 张宴臻
- 张淑英
- 张淑萍
- 张静
- 强富邦
- 强河山
- 彭小燕
- 徐武敏
- 徐立杰
- 徐霞
- 方笑芬
- 易柏林
- 易远香
- 朱亚梅
- 李娟
- 李家莲
- 李敏
-
-
何宇彬
-
-
摘要:
目的对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不同压迫止血方法对内瘘穿刺后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将奇数号患者纳入A组(n=33),偶数号患者纳入B组(n=32)。A组患者采用环形压迫法止血,B组患者采用局部压迫法止血,比较2组止血按压时间、出血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止血按压时间长于B组,出血次数多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3%)低于A组(24.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满意度(96.88%)高于A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后采用局部压迫法可缩短止血按压时间,减少出血次数,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
-
黄梅丽;
李珍;
秦月兰;
陈杏
-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绘制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在内瘘穿刺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安全、有效的内瘘穿刺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4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患者初次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均为腕部自体内瘘(桡动脉-头静脉)94例,随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盲法穿刺,干预组经超声引导下绘制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辅助实施穿刺。统计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皮肤至见回血固定针头时间(5 s)、并发症发生率、中度疼痛分布情况。结果干预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87%)高于对照组(82.98%)(P<0.05);干预组穿刺皮肤至见回血固定针头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疼痛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19.15%)(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绘制动-静脉内瘘穿刺图谱辅助实施穿刺,可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皮肤至见回血固定针头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减轻患者疼痛感。
-
-
陈晓晓;
吴佳妮;
陈优优
-
-
摘要:
目的探讨肥胖维持性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应用单人折管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于该院行维持性血透、内瘘血管走向有失清晰度的肥胖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按内瘘常规穿刺法施护,由两人合作,一人主职穿刺操作,另一人主职穿刺点上方上臂的轻握与回血操作。试验组接受单人折管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干预,折叠内瘘针软管部分于穿刺者左手掌心,借助于塑料软管的弹性特点折叠密闭后构建负压环境,完成穿刺针进针方向及深度恰当与否的观察评判。比较两组一次性内瘘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穿刺满意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次性内瘘穿刺成功率(94.1%)、穿刺满意率(94.1%)高于对照组(78.4%、80.4%),并发症发生率(11.8%)低于对照组(4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人折管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肥胖维持性血透患者施加干预,可提高一次性内瘘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
刘明明
-
-
摘要: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内瘘穿刺的脱针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实施内瘘穿刺患者60例,依据处理措施分为持续质量改进组和常规基础护理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内瘘穿刺的脱针发生情况、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结果持续质量改进组患者内瘘穿刺脱针发生率低于常规基础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质量改进组患者宣教形式、宣教内容、宣教频次、主动性、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基础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较常规基础护理更能降低内瘘穿刺的脱针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提升。
-
-
黄祝育
-
-
摘要:
目的:本次医学实验目的为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原因及护理要点.方法:抽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患者,共计50例,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实验组为针对式护理,统计所有患者的渗血原因、次数,与临床数据、实践资料进行结合,分析具体原因.结果:实验数据表明,众多因素都会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其中最为明显的两种为医护人员的穿刺技术不达标以及穿刺后胶布固定位置出现偏差.结论:为患者实施穿刺前,护理人员反复展开穿刺培训,直至技术完全规范化,透析途中实时巡视患者,能够有效增强内瘘针的固定,降低渗血率,提升透析效果,实验组的渗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状态也更稳定.
-
-
殷俊;
殷金梅;
李辉文;
李佩球
-
-
摘要:
目的 观察透析套管针在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接受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的患者,按照初次治疗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使用透析套管针)和对照组(使用传统内瘘钢针)各42人,分别行122次和114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液量及各时段动静脉压力、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及穿刺口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度、舒适度、肘部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相同血液条件下,各时段动静脉压力无明显差异(P>0. 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皮下血肿及穿刺口渗血率低于对照组(P<0. 05),而患者舒适度、肘部活动度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透析套管针在治疗期间对内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肘部活动度和满意度.
-
-
庞梦琳
-
-
摘要:
目的:探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2019年1月~12月本科室收入的血透治疗患者,统计103例,以奇偶法分组,即参照组(n=51)和实验组(n=52),参照组行常规穿刺方法,实验组行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内瘘穿刺并发症与参照组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
易柏林;
李家莲;
潘喆;
王美莲;
全丽霞;
张静;
经维
-
-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可视化B超穿刺组(P<0.05)。可视化B超穿刺组穿刺点硬结、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误穿动脉及因穿刺引起的继发感染现象。结论可视化B超引导对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可以进一步保护扩张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有效预防内瘘穿刺相关的近期部分并发症,提高穿刺安全性,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
陈灿灿;
李惠萍;
黄维凤;
李媛媛;
徐霞;
吴景锦;
宋静
-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热康普照射在B超引导下内瘘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在B超引导下内瘘穿刺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非热康普照射.比较两组内瘘重复穿刺、渗血、血肿发生率,疼痛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内瘘重复穿刺率、渗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热康普照射治疗B超引导下内瘘穿刺患者,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
彭静
-
-
摘要: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内瘘时的减少渗血的穿刺技巧以及护理措施。方法: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例,采用合理的减少渗血穿刺技巧穿刺内瘘,同时在穿刺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统计渗血例数以及护理效果。结果:穿刺过程中,有13例患者出现轻微渗血,经过有效处理后,均成功止血。由此可见,穿刺内瘘过程中,采用合理穿刺技巧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渗血例数以及程度。结论: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做穿刺内瘘时,需要采用合理的穿刺技巧,有效的渗血护理,进而降低渗血发生率以及渗血程度。
-
-
马慧
- 《第九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血液透析是临床上晚期尿毒症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动静脉瘘作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因血液透析需要长期并反复地进行内瘘穿刺,在护理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内瘘穿刺点渗血的问题,会导致患者慢性失血、局部感染,严重时甚至致使内瘘功能丧失,影响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所以为更好的维持血液透析的效果,降低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在院开展的品管圈活动中,"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作为活动主题之一,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