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专利文献1536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党史纵横、求是学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八月的乡村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毓茂、方朔、徐塞等。

八月的乡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1.07%

专利文献>

论文:15361 占比:98.93%

总计:15527篇

八月的乡村—发文趋势图

八月的乡村

-研究学者

  • 张毓茂
  • 方朔
  • 徐塞
  • 沈卫威
  • 冯仰操
  • 刘少才
  • 史小溪
  • 孙宝禄
  • 文锁勤
  • 杨有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馨
    • 摘要: 《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首版发表于1935年,1942年被伊万·金翻译成英文,由埃德加·斯诺作序,在纽约史密斯·达雷尔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现代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长篇小说,也成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日战场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但是目前关于《八月的乡村》的研究多集中在文本分析、创作考据、抗战叙事等方面,关于其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匮乏。所以本文以《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为落脚点,深入还原其译介策略及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以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研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
    • 李百军
    • 摘要: 八月的乡村,大地一片葱茏。站在彭阳县冯庄乡小园子村的堡子山山顶向远处望去,阳光下,层层梯田绿意盎然,蔚为壮观,炊烟在浓密的草木间若隐若现,鸡犬之声遥遥相闻。小园子村地处甘肃和宁夏的交界处,地处偏远,居高临下,地形非常隐蔽。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却有着一段光荣的红色历史。
    • 文锁勤
    • 摘要: ①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大地。风调雨顺,是庄稼人的企盼,是五谷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壮的辣子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秧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有的青锥般直畅顺溜,有的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密叶间煞是醒目。
    • 文锁勤
    • 摘要: 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
    • 解永敏
    • 摘要: 一我是在八月的一个午后见到雷的。那一刻,天气异常燥,没有一丝风,田野里的老玉米气息微弱,叶子像是失去了筋骨,不情愿地垂落着。村庄里低矮密集的房子,半阴半阳的树木,均在哀哀直立着。直立的同时,散发出灶间微红水间微绿的色彩。唯有树上不知疲倦的蝉,拼着性命与异常的燥抗争着,鸣出像是天地间独存的一种叫。自然,八月的乡村沉寂的午后的风景别有一番韵致,尽管燥得厉害,尽管没有一丝风。
    • 毛斯琪
    • 摘要: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抗战文学中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他的抗战叙事意味深长,从表层来看,它无疑歌颂了英勇抗战的东北人民,肯定了抗战的合理性;但从深层来看,这是一部对"抗战"具有双重书写的小说.它一方面颂扬抗战,另一方面在文本的叙述中还原生活本身,对抗战没有作拔高描写.
    • 贾璐
    • 摘要: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书写对象.萧军《八月的乡村》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动物,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作为书写对象的动物,贯穿于行进场景、农家场景与战争场景中,各有特性,是构成场景描写的重要元素;另一种是作为喻体的动物,分为以人类为本体和以事物为本体两类,负载着修饰与认知的功能,丰富着小说的内涵.两种形式的动物书写呈现出地域性、简明性、抒情性的审美特征.
    • 马万玲
    • 摘要: 身体叙事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形式.萧军《八月的乡村》是早期抗战小说的代表作品,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直击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对《八月的乡村》的身体叙事做一些有益的分析,鲜明的性别审美融合了中西方身体叙事元素,物质世界的身体意识表现独特的革命性.
    • 江曼
    • 摘要: 《八月的乡村》是一部以反日斗争为主题的共产主义小说.以东北沦陷为背景,表现了在日寇践踏下的受压迫人民对于生的坚强,为了"强国保种",燃起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包括为民族解放的集体复仇、为个体图存的个体复仇和因伴侣遇害的情感复仇三个方面.
    • 代亚丽
    • 摘要: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于1934年完成于青岛的代表性作品.当时的东北已经完全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手里,日本的入侵导致同胞过着"亡国奴"的悲惨生活.日本的罪行、人民生活的困苦,萧军感同身受,最后将其写入自己的小说中.此外,安娜和松原这两个异族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战争的背景下被异国想象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类型,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处事方式,寻找民族归属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