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政治、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5671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产业与科技论坛、新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2届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管理论坛、2015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暨两岸四地电子健康论坛、2016年中国生物统计学术年会等;健康期望寿命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广宇、俞敏、潘劲等。

健康期望寿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671 占比:99.88%

总计:65753篇

健康期望寿命—发文趋势图

健康期望寿命

-研究学者

  • 胡广宇
  • 俞敏
  • 潘劲
  • 胡如英
  • 丁晓沧
  • 夏天
  • 方博
  • 王心旺
  • 王春芳
  • 王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费方荣; 胡如英; 钟节鸣; 潘劲; 王蒙; 龚巍巍; 王浩; 俞敏
    • 摘要: 目的 基于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测算浙江省15岁及以上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评价浙江省成人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健康调查数据,采用Sullivan方法测算自报健康期望寿命和无慢性病期望寿命.结果 浙江省15~19岁组居民自评健康比例为96.86%,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53.86岁,占期望寿命的83.90%;1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56.55‰,无慢性病期望寿命为44.76岁,占期望寿命的69.72%,两者该比例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85岁~组分别降至38.66%和26.39%.男女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86.29%和81.28%,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71.00%和68.22%,各年龄组比较两者均男性高于女性.城乡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87.51%和82.97%,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66.39%和70.48%,各年龄组比较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浙江省居民自报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均达80%以上,且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慢性病是影响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
    • 康锴; 马士文; 冯石献; 范雷; 范军星; 郭万申; 王炳源; 于石成; 底秀娟; 杨文杰; 王琦琦; 轩水丽; 李少芳; 韩志伟
    • 摘要: 目的 研究2018年河南省健康期望寿命,为评估河南省居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河南省死因监测数据,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河南省年龄别伤残损失生命年率,分别测算2018年河南省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无失能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结果 2018年河南省居民0~岁组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0.26岁,男性68.80岁,女性71.87岁;0~岁组无失能期望寿命为71.55岁,男性69.94岁,女性73.27岁;0~岁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为68.47岁,男性67.32岁,女性69.8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均逐渐降低(P<0.001).虽然女性在大部分年龄段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健康状态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值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值始终低于男性.结论 女性的健康寿命长度高于男性,但女性在终身寿命内的生命质量低于男性.此外,应加强老年人群的健康支持及养老保健服务,努力提升老年人群在余寿中的生命质量.
    • 方博; 王春芳; 虞慧婷; 陈蕾; 蔡任之; 钱耐思; 夏天; 吴凡
    • 摘要: 目的 评价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测算健康期望寿命,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相关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18岁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在世界健康调查中使用的自评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应用CHOHT模型校正自评健康调查数据,获得人群自报伤残测度,结合上海市居民出生、死亡和人口资料编制人口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采用Sullivan法测算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2017年上海市≥18岁成年人自评伤残测度为0.25,女性(0.28)高于男性(0.23);≥18岁成年人期望寿命为65.76岁,女性(68.22岁)高于男性(63.39岁);≥18岁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为47.99岁,男性(49.05岁)高于女性(47.14岁);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比例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18岁组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例为72.97%,至85岁组仅为39.00%.结论 上海市成年人男性健康水平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健康期望寿命损失占期望寿命的比例越来越高.应重视提高女性、老龄等人群的生存质量,提升对影响居民寿命质量的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重点人群的长期照护及健康支持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虞慧婷; 夏天; 王春芳; 方博; 蔡任之; 陈蕾; 晋珊; 付晨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 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 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 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 英玉波; 佟岩; 张鑫鑫; 郑建中
    • 摘要: 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改善,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延长,然而寿命的延长并不意味着生命质量也得到提升.健康期望寿命作为评估人群健康生存状况的指标,既考虑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反映了生命的质量,可以更好地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3—4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4—2018年的随访数据,运用多状态生命表法计算≥70岁老年人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和自评健康期望寿命,进而估算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0岁老年人5261例,其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和自评健康期望寿命随年龄组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均以70~72岁年龄组最高,分别为17.85年和16.62年.88~90岁年龄组之前的年龄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高于自评健康期望寿命,88~90岁年龄组及其之后年龄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均稍低于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和焦虑情况是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低龄、已婚和不焦虑是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和自评健康期望寿命的保护因素,而男性和受教育年限低是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和自评健康期望寿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刻不容缓,应该加强对高龄、独居、受教育年限较低的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视,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重视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提高高龄人群的健康水平.
    • 黄祺; 吴凡
    • 摘要: 在传染病的预防上投入越多,那么我们遭受的损失就越少。2020年的两会,会期缩短,政府工作报告也从往常的15000字压缩到10000字。浓缩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等等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内容未减反增。
    • 林绍良
    • 摘要: 目的 研究肇庆市>60岁居民不同类型健康期望寿命 (HALE) .方法 100例肇庆市>60岁居民, 对其不同类型健康期望寿命采用沙利文法和寿命表进行测算, 观察其不同类型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肇庆市60~64岁居民无慢性病健康期望寿命8.77年, 占期望寿命比35.86%, 其中男性8.28年, 占期望寿命比36.88%;女性9.45年, 占期望寿命比35.09%.≥85岁居民无慢性病健康期望寿命1.86年, 占期望寿命比24.45%, 其中男性1.77年, 占期望寿命比26.98%;女性1.95年;占期望寿命比23.09%.随着年龄的增长, 居民无慢性病健康期望寿命相对降低.肇庆市60~64岁居民无活动受限健康期望寿命14.98年, 占期望寿命比60.98%, 其中男性14.43年, 占期望寿命比64.32%;女性14.55年, 占期望寿命比57.65%.≥85岁居民无活动受限健康期望寿命1.58年, 占期望寿命比22.23%, 其中男性1.07年, 占期望寿命比15.90%;女性1.99年;占期望寿命比26.94%.随着年龄的增长, 居民无活动受限健康期望寿命相对降低.结论 在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中, 女性相比男性小,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可出现降低情况, 其中>70岁人群明显上升、>80岁人群明显降低, 女性下降程度高于男性, 用健康期望寿命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更为合理.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尤其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问题更加突出。
    • 熊苏婷; 何定留; 柯朝甫; 张钧; 沈月平
    • 摘要: 目的了解苏州市≥45岁人群无慢病期望寿命,为评价中老年人慢性疾病负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苏州市疾控中心收集的2017年苏州市人口和死亡资料,结合"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随访资料,采用Sullivan方法,计算无慢病期望寿命及无慢病期望寿命占比。结果纳入研究对象17193人,其中38.89%的≥45岁中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重大慢性疾病,患病率最高的是心血管疾病(19.15%),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r=0.18,P<0.01)。≥4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38.98岁,无慢病期望寿命为23.02岁,无慢病期望寿命占比为0.59;≥8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6.79岁,无慢病期望寿命降至3.66岁,无慢病期望寿命占比为0.54。男性期望寿命和无慢病期望寿命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结论重大慢性疾病对中老年人群健康期望寿命影响较大,无慢病期望寿命占比较低,男性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