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3812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等;侵染循环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华弟、向理军、吴传伟等。
侵染循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3812篇
占比:99.90%
总计:183990篇
侵染循环
-研究学者
- 王华弟
- 向理军
- 吴传伟
- 崔良刚
- 张仲凯
- 张国忠
- 李荣
- 杨廉伟
- 石必显
- 程义美
- 缪巧明
- 赵敏
- 邹庆道
- 雷中华
- 丁爱云
- 严进
- 何丽娟
- 傅俊范
- 刘永
- 吴秀艳
- 宋可香
- 康业斌
- 张有聚
- 方胄
- 李令堂
- 李彦忠
- 李晓忠
- 杨文成
- 杨英娟
- 王洪凯
- 等
- 贾长盛
- 郑继法
- 马井玉
- 高发瑞
- CAO Xiong
- Cod.N
- HOU Ya-guang
- WANG Yu-jie
- ZHAO Jun
- 丁克友
- 万平平
- 万跃进
- 乔广海
- 乔金玲
- 任本权
- 伍建榕
- 何文兰
- 侯亚光
- 侯旭东
-
-
王魁岩
-
-
摘要:
1病原菌及危害症状1.1病原菌。黄瓜霜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称为古巴假霜霉菌。寄生在黄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上。1.2侵染循环过程。黄瓜霜霉病病菌一般通过土壤中或植株病残体内的孢子囊,或种子携带的菌丝体传播。病原菌周年在保护地中的各种葫芦科寄主间传播,秋季露地发病植株的病原菌会侵染秋冬茬保护地瓜类作物,孢子囊通过流动的空气传播到瓜类作物上,从叶片的表皮部位初次侵染发病。在春季保护地内菌源会侵染露地瓜类作物。
-
-
-
-
-
张仲凯;
马秀英;
吴阔;
郑宽瑜;
裴卫华;
陈永对;
王田田;
吴少政
-
-
摘要:
[目的]探明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为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和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莴苣类蔬菜斑萎病样品、田间可能的中间寄主杂草与作物、苗棚种苗,应用ELISA检测、电子显微镜负染色与超薄切片观察,确定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伴随的病毒种类、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结果]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发病率在15%~36%,伴随的病毒仅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细胞病理观察表明生菜斑萎病样品的细胞中仅分布TSWV粒体.TSWV的中间寄主有鬼针草,以及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苗棚生菜种苗中TSWV的检出率100%.[结论]陆良莴苣类蔬菜主要病害是由TSWV侵染引起的斑萎病,TSWV在周年分布的鬼针草中形成初侵染源,通过传毒介体蓟马传播到莴苣类蔬菜种苗以及中间寄主作物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并在夏秋蔬菜生产季节在这些作物及杂草之间相互传播,形成侵染循环.种苗带毒是陆良莴苣类蔬菜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中间寄主植物的分布、蓟马传播与农事操作进一步加剧斑萎病的发生流行.
-
-
-
-
岳彦桥
-
-
摘要:
苹果锈病主要为害苹果、海棠、山定子,造成叶片脱落果实畸形,严重削弱树势.病原为山田胶锈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真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树上越冬,次春传播到苹果树上,展叶后遇阴雨连绵有利于真菌侵染循环.切断转主寄生是根本,春夏季节,见到病斑立即喷洒三唑酮类杀菌剂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
-
王爱华
-
-
摘要:
松树是绿化和用材林常用树种,近年来种植量逐年增加,松树锈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重.其中,松瘤锈病、松疱锈病、松针锈病是松树上的常见病害.本文介绍了这3种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
-
赵恒华
-
-
摘要:
进入夏季,雨水较多,许多温室大棚因其设施老化或地势低洼,易造成室内积水和湿度过高,为病菌的萌发、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从而导致病害发生。另外,持续的高温多雨天气,可连续发生多次侵染循环,极易引发病害的大面积暴发。所以,温室经营者在雨季时,应本着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防患于未然,避免温室内植物发生病害。
-
-
郝俊杰
-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是中国黄淮海区域主要种植模式,较相对独立的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在相互影响的"小麦-玉米-小麦"一体化生态体系下,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Wheat crown rot)和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及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和穗腐病(Maize ear rot)作为小麦-玉米轮作区重要的关联性病害,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粮食作物持续丰产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
-
-
朱素梅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群众叫"死棵"或"全死病",小麦感病后,表现为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白穗,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65%以上,甚至毁种。本文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症状、病原、侵染循环以及病害防治进行了阐述。
-
-
-
郭成亮;
严进;
李书香;
陈洪俊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研究于2002年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和南澳州田间发现大量Pyrenospora semeniprda的子囊孢子,并用子囊孢子接种小麦、大麦和燕麦获得成功,证明了子囊孢子的自然存在、以及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一样,可在小麦苗期、分蘖期和花期引起侵染,这在世界上属首次.本研究还首次确认了小麦不孕病不是系统侵染病害.分析认为小麦不孕病对产量基本不造成影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