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住房产权

住房产权

住房产权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64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现代经济信息、中国房地产业、中国房地产金融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等;住房产权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萍、李学芬、丁富军等。

住房产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5.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64 占比:94.22%

总计:2403篇

住房产权—发文趋势图

住房产权

-研究学者

  • 吕萍
  • 李学芬
  • 丁富军
  • 于璐源
  • 刘斌
  • 廖海波
  • 王炜
  • 胡蓉
  • 谢家瑾
  • 邱骏

住房产权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土坤
    • 摘要: 提升社会工作者等群体幸福感是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立足点。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数据,对我国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观幸福感仅处于中等层次水平,并存在世代递减,户籍分化,个体差异等特征。就其影响机制而言,住房产权不仅对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并通过婚姻状况的中介而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具有双重影响,凸显住房产权影响的关键性。而住房产权对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随世代结构的演变而顺次降低,但其间接效应却随之显著提高,使得住房产权的效应结构因世代结构差异而完全不同;住房产权的总效应仍呈现沿世代结构演进而小幅度上升的态势,凸显其影响的世代结构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影响路径,采取相应对策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者主观幸福感。
    • 吴佳
    • 摘要: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补对数-对数模型、工具变量法与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中国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之间联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住房产权对公共服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拥有住房产权的流动人口取得相对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概率将会更大。在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取得性之间,流入地户籍存在中介调节作用,即流动人口购买住房将有机会获得所在城市的城镇家庭户口,进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对于农业户口群体,是否拥有住房产权对他们能否享受流入地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影响更大,该现象符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 郭堂辉
    • 摘要: 就居民个人而言,能否在家庭养育更多子女后获得更多幸福感是居民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住房产权视角,采用CGSS2017的数据分析子女数量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养育子女的数量和住房产权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其中,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居民在新增养育更多子女后幸福感强于无自有产权住房居民,且该现象在城市居民需要承受更重住房负担的情况下更为显著。建议在住房保障、购房优惠等方面给予多子女的无自有产权住房居民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减轻居民住房负担,从而帮助居民在养育更多子女后获得更多幸福感。
    • 刘斌; 张安全
    • 摘要: 在当前以住房财富划分的社会分层已然形成的背景下,有大量研究证实了住房产权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然而,作为构成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住房对工作满意度可能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影响.文章利用CLDS2016数据探索了住房分层对劳动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多套住房者的工作满意度更高,仅拥有一套住房者表现出了比其他群体更低的工作满意度.文章从心理机制和工作满意度主客观指标分解两方面探索了其原因:一方面,偿还房贷的压力和房价上涨引致的工作机会成本的提高所引发的相对剥夺感降低了一套住房者的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虽然在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方面与无房者没有明显差异,但一套房者对工作收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情绪,多套住房者在三种工作条件上均优于其他群体,因此其满意度也更高.
    • 周惠婷
    • 摘要: 文章基于CGSS2017数据,研究住房产权与居民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住房产权对幸福感具有正向效应,结果还显示:"她经济"快速增长,女性较多认为"房子比婚姻更有安全感"。不同性别住房产权与幸福感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结果,且女性的幸福感普遍高于男性,即拥有住房产权的女性相较拥有住房产权的男性来说,幸福感更强。"买房=安家"带来的安全感纵然稳固,但女性追求安全感独立买房应量力而行,不能一味地为寻求独立和安居之所,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
    • 吕萍; 邱骏; 丁富军; 于璐源
    • 摘要: 本文以住房基本属性为切入点,对我国不同时期住房制度调整中的住房属性变动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住房属性不平衡导致的住房发展长期存在的难题,并基于产权经济学理论提出我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本文构建了新时代住房制度调整的实现路径,即以住房产权为核心,准确把握住房的“双重属性”,以居民居住有保障、住房投机有控制、城乡居民住房权益获得感有提升为目标,以人口流动和土地配置为抓手。研究认为,以住房产权为核心的住房政策调整,住房属性特征要得到重视,且要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动态调整,以实现稳定住房市场和预期的调控目标。
    • 刘斌; 张翔
    • 摘要: 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地级市数据合并,探索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基准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在打工所在城市有住房的农民工,其就业稳定性更高.其次,通过对可能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观察发现:住房产权通过房奴效应和锁定效应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房价上涨会提升有房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后,根据住房类型、就业身份和代际差异进行的异质性探讨发现:自有住房产权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高,租住政府公租房和单位住房者的就业稳定性高于租住私人住房者,而居住临时住所者的就业稳定性最低;住房产权对雇主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雇员型农民工,对中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新生代农民工.
    • 周骥腾
    • 摘要: 在中国城市空间变迁的进程中,城市居民住房产权的差异化是一个典型特征.住房产权差异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其居住空间不同的占有状况,由此形成了多样的住房群体,也导致了空间表象上的分化.在居住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17个城市数据,比较了商品房、租房、单位房、回迁房四类典型城市住房群体的社区认同感的结构差异,并探讨了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住房产权居民社区认同的生成机制遵循着不同的社会逻辑,因而呈现出认同分化的空间表象状况.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的社区功能认同感较高,体现了基于市场选择的居住需求机制;而单位房和回迁房居民的社区情感认同感较高,反映出基于熟悉关系的社区嵌入机制.
    • 吕萍; 邱骏; 丁富军; 于璐源
    • 摘要: 本文以住房基本属性为切入点,对我国不同时期住房制度调整中的住房属性变动及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住房属性不平衡导致的住房发展长期存在的难题,并基于产权经济学理论提出我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本文构建了新时代住房制度调整的实现路径,即以住房产权为核心,准确把握住房的"双重属性",以居民居住有保障、住房投机有控制、城乡居民住房权益获得感有提升为目标,以人口流动和土地配置为抓手.研究认为,以住房产权为核心的住房政策调整,住房属性特征要得到重视,且要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动态调整,以实现稳定住房市场和预期的调控目标.
    • 倪云松
    • 摘要: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三轮调查数据,研究了地级以上城市的房价和家庭房产对20~44岁女性生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个体层面,房价上升对20~44岁女性的生育都有不利影响;从个体视角来看,房价上升对20~29岁和30~44岁女性的生育影响都是负面的;(2)高房价对仅有部分产权住房和只有1套完全产权住房家庭的女性的生育分别有显著的和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住房为1套家庭的女性生育有显著的不利影响;(3)高房价对低资产的家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女性的生育具有显著不利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