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57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03篇、会议论文212篇、相关期刊160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四川劳动保障、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30种,包括2013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等;失地农民的相关文献由63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岐富、鲍海君、黄建伟等。
失地农民
-研究学者
- 王岐富
- 鲍海君
- 黄建伟
- 王慧博
- 吴真文
- 叶继红
- 张媛
- 陈浩
- 杨盛海
- 陈绍军
- 刘海云
- 杨斌
- 何秋红
- 周芳
- 张铁军
- 曾小玲
- 杜伟
- 沈关宝
- 冯晓平
- 卢艳
- 张婧
- 张红
- 徐雷
- 李世平
- 李红旗
- 杨涛
- 殷俊
- 王敏
- 王新亚
- 王晓刚
- 王瑞妮
- 秦启文
- 韩俊
- 付少平
- 刘锦城
- 周建瑜
- 孙放
- 孟伟玲
- 屈晓娟
- 张文秀
- 张蓉
- 文晓波
- 李斌
- 李贺平
- 潘光辉
- 潘海平
- 王娟
- 王燕
- 王青
- 胡平
-
-
刘佳;
孙鑫;
吴晓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城市对外扩张与内部更新改造的快速推进,政府自上而下的征地运动使得城市内外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被迫卷入城市化进程,进而被动择居于城市边缘的集中安置区.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从社会属性和空间属性两方面入手,对失地农民安置区样本进行系统剖析和分类比较,总结失地农民的社会特征及其聚居空间的现存问题,并从规划角度提出改善建议.
-
-
章媛;
赖文韬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农民集中居住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失地农民在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完善,也应该关注失地农民的主观感受和文化适应程度.本文以南京市四个行政区内典型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例,从失地农民的个体特征、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和社区状况四个方面着手,使用SPSS软件处理问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南京市城郊失地农民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各行政区之间影响因素的异同.最后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促进失地农民的文化适应的建议.
-
-
张宇;
闫彩丽;
孙萌
- 《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选用呼和浩特市的4区5旗县作为研究的区域,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理论作为变量选取的依据,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测度各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情况,并利用Martinetti提出的公式对福利的加总方法进行完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①45岁以下、45~65岁、65岁以上3类失地农民的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25.063%、30.844%、10.878%,可见45~65岁年龄组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下降幅度最大.②对各项变量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征地补偿合理性即征地方式和补偿标准的福利水平下降最多.其余指标中,经济情况、发展机遇、居住环境、健康等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大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研究结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土地征收对其福利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各有不同,因此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是提高其福利的有效途径.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
-
-
陈国清
- 《对接京津——廊坊优势与率先发展会》
| 2016年
-
摘要:
失地农民是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弱势群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使其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首都圈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本文写作的目的.都市圈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在半城市化地区,农地矛盾突出,失地农民大量产生.本文在回顾农民与土地关系演变的基础上,根据廊坊市的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等情况,总结出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主要模式是灵活就业、兼业就业、转产就业、创业就业.半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就业的关键是建立灵活用工和弹性就业机制,规范企业用工,提高失地农民技能素质.实施创新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创业就业.
-
-
-
王亮
- 《首届海峡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失地农民的自我新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着的过程.在大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通过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可折射出影响农民身份认同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邓正来、景跃进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症结,在于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这种良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指国家和公民间的互惠互信关系。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互构中,国家和失地农民的关系由零和博弈到共和博弈的转变,可以说是为现代性国家政权的生成奠定了基点。当前,随着个体反思性的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个体自我定义身份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因此,探索建立新型的国家和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
-
韩曼曼;
宋敏
- 《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在M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要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人类生态福祉”的概念,并构建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态福祉指标评价体系.以武汉市江夏区为研究区域,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失地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生态福祉各要素发生的变化以及个体特征对生态福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城市流转导致失地农民总体生态福祉水平下降;其中,除维持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基本物质条件有所改善外,失地农民的安全、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自由与选择等生态福祉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失地农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都是失地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生态福祉变化的显著影响因素.
-
-
BAO Hai-jun;
鲍海君;
FANG Yan;
方妍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构建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在农地征收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机制,为征地利益冲突的缓解提供规制策略.研究方法:博弈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降低失地农民维权成本,增加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能有效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控制地方政府的违法征地冲动,使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博弈模型中的纳什均衡得以实现并更加合理化.研究结论:从博弈论角度能有效阐述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的行为选择机制,该行为选择机制可为今后处理征地利益冲突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
-
史梦娜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14年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土地则是经济建设的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必须征收相当一部分土地,作用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中,征收土地补偿环节是土地征收中最难以调和的部分.但是土地征收补偿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所以改革的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在法治道路上起步较晚的国家,我们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立法和实践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补偿标准不公,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低等等.为此,本人不揣浅陋,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论述我国征地补偿的现状,探讨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地方政府的有效政策和创新规定,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