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LID)
低影响开发(LID)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16692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城市地理、现代园艺、净水技术等;
低影响开发(LID)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佘敦先、刘惠群、刘颂等。
低影响开发(LID)—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922篇
占比:99.94%
总计:167017篇
低影响开发(LID)
-研究学者
- 佘敦先
- 刘惠群
- 刘颂
- 吴盈盈
- 周延
- 夏军
- 张印
- 徐飞飞
- 陈彦熹
- R.E.弗里亚斯
- 丁晓辉
- 丁琨
- 乔俊莲
- 代小利
- 任俊雯
- 任萍萍
- 伍升高
- 何君涛
- 何宏福
- 何栋奎
- 何福力
- 俞丽君
- 信昆仑
- 倪秋萍
- 党跃军
- 冯娴慧
- 冯延珺
- 冯志挺
- 冯文凯
- 冯晶
- 刘会芳
- 刘坚
- 刘文涛
- 刘斐
- 刘晓云
- 刘泽
- 刘翠
- 刘蕾
- 刘青
- 刘飞涛
- 刘鹏
- 单正清
- 卢佳
- 叶露莹
- 吉秀芹
- 吕亚军
- 吕伟娅
- 吕爱锋
- 吴东
- 吴志华
-
-
熊园;
陆丽君
-
-
摘要:
快速的城市化给城市水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的研究区域排水管网模型来评价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性能。经对适用于本区域的4种LID(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参数的灵敏性分析发现,护坡高度、表面糙率系数、表面坡度和土壤导水率是灵敏性最高的4个参数。结果表明,布设相同面积时,4种LID的径流污染控制效果差异不大,其中生物滞留池和下凹式绿地的控制效果最好;按最大面积布设时,植草沟因可布设面积最大而具有最好的削减污染物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串联连接LID组合方案,使其径流污染负荷控制率比未串联时提升13.24%~16.89%,可以有效控制区域径流污染,为决策者确定LID布设方案提供优化思路。
-
-
靳晓颖;
张鹏飞;
刘翠
-
-
摘要:
科研成果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也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人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促进水利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低影响开发(LID)科研成果引入城市水利专业的海绵城市工程设计与施工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科研成果特点,分析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路径,通过实施“N+1+1”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为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
-
方子义;
王雯翡;
刘会芳;
田露
-
-
摘要: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利用低影响设计,实现雨洪管理。本文以海绵景观一体化设计为目标,剖析了海绵城市景观一体化设计应具备高品质、低影响、低成本的特点,并结合瀚海雅苑项目海绵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思路,从人居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把“海绵”特色融入居住区,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SS去除率目标要求。这既平衡了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也探索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的景观与海绵一体化设计经验,为同类型项目高品质海绵城市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李德师;
郑承军;
张晔;
温子宁;
任俊雯
-
-
摘要:
采用排水模型软件Infoworks ICM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成为行业趋势,然而大部分从业者仅关注软件的使用,忽视LID的模拟原理,未关注到可能存在的模拟误差。阐述两种LID模拟方法的原理,并分析由于子汇水区重新分割带来的模拟误差。以汕头市某公园的海绵改造项目为例,构建ICM海绵模型,推荐采用LID设施占据整个子汇水区的方法评估典型年降雨条件下的海绵建设效果,结果表明,LID设施能在源头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和污染,为后续海绵建模提供参考和经验。
-
-
熊丽君
-
-
摘要:
城市内涝不仅与区域径流量有关,还与排水系统排泄能力有关,因此研究排水能力对于城市防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平原地区的上海中心城区田林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布设的可行性,确定LID空间布局方案,基于SWMM模型模拟分析LID与泵排模式联合调控对区域积水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低方案(绿色屋顶+雨水桶)仅通过改造绿色屋顶,增设雨水桶,不改造地面,能使区域1 a一遇降雨不积水;中方案(绿色屋顶+雨水桶+下凹式绿地+渗透塘)在低方案基础上,地面改造16.7%,能使区域排水标准提升到3 a一遇;高方案(绿色屋顶+雨水桶+下凹式绿地+渗透塘+植草沟+透水铺装)在低方案基础上,地面改造30%能使区域排水标准提升到4 a一遇。LID方案联合泵排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排水能力,雨水泵开启水位降至1.0 m时,中方案能将区域排水标准提升至4 a一遇;雨水泵开启水位分别降至2.0,1.0,0 m时,高方案分别能将区域排水标准提升至5 a一遇、6 a一遇、7 a一遇;LID与泵排联合调控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排水标准。研究成果可为老城区排水系统可持续改造、减缓城市积水提供技术参考,对于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
刘晓云;
姜雨;
丁晓辉;
张硕新
-
-
摘要:
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与强度增加,为了找到居住区应对未来极端降雨天气的最佳适应性方案,以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花园B区为例,根据研究区原有管网资料、气象资料等建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在2、5、10 a和50 a不同降雨重现期情景下的径流过程,评价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和雨水罐4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不同组合对雨洪的控制效果,并根据研究区本地特征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2、5、10 a和50 a重现期降雨条件下,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雨水罐均有显著的径流控制效果,植草沟削减峰值能力尚可,但削减径流量效果欠佳;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和雨水罐的组合方案性能全面、稳定,组合LID措施明显比单独LID措施雨洪控制效果更显著,多重组合措施调控效果优于双重组合措施.因此,应采用组合LID措施并举的方式,依据研究区的实际需求对布设规模做出适应性调整,科学合理地实现渗透、滞留目标,提升居住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
-
吴盈盈;
佘敦先;
夏军;
张印;
周延
-
-
摘要:
为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措施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影响,以深圳市光明区某居民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区域SWMM模型,分析不同LID措施及其组合对城市雨洪过程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几场典型的降雨径流数据对模型校核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SWM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降雨径流过程,纳什效率系数为0.868,峰值流量相对误差0.186,模型模拟效果较好;LID对径流峰值和总量都有削减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峰现时间,且LID布设面积越大,LID对径流的削减效果越明显;组合布设方案对径流的调控效果优于单独布设方案,单独布设方案中径流量削减效果最好的是透水铺装,峰值流量调控效果最好的是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的径流调控效果在三者中最差。因此,LID布设结构以及布设面积均对城市降雨径流产生影响,合理布设LI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
-
王颖;
周利财
-
-
摘要:
传统的城市道路普遍硬化率较高,单一依靠雨水渠道等末端设施集中排水,导致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城市建设生态发展问题,应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文章介绍了几种适用于杭州城区新建(改造)道路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并对杭州建设海绵城市道路的若干案例进行了分析,对道路设计中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
-
吴盈盈;
佘敦先;
夏军;
张印;
周延
-
-
摘要:
为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措施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影响,以深圳市光明区某居民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区域SWMM模型,分析不同LID措施及其组合对城市雨洪过程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几场典型的降雨径流数据对模型校核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SWM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降雨径流过程,纳什效率系数为0.868,峰值流量相对误差0.186,模型模拟效果较好;LID对径流峰值和总量都有削减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峰现时间,且LID布设面积越大,LID对径流的削减效果越明显;组合布设方案对径流的调控效果优于单独布设方案,单独布设方案中径流量削减效果最好的是透水铺装,峰值流量调控效果最好的是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的径流调控效果在三者中最差.因此,LID布设结构以及布设面积均对城市降雨径流产生影响,合理布设LI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
-
葛有成;
唐双成;
单正清;
许青;
赵文宇;
陈锋
-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入渗模型对LID措施效能评价的影响,采用MATLAB编程,研究稳定入渗模型、Green-Ampt入渗模型和Horton入渗模型对LID措施效能模拟的差别和各自的适用条件。研究表明:LID措施汇流面积比为10∶1、表层蓄水深为10 cm时,对入渗率模拟,Green-Ampt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Horton模型;对溢流发生时间模拟,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雨强的增大以及土壤前期含水率的升高,不同入渗模型对溢流发生时间计算的差别逐渐缩小;对滞蓄总量模拟,Green-Ampt模型与干燥条件下拟合的Horton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差值在5.4%之内,但使用湿润条件下拟合的Horton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值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增大。Green-Ampt模型对入渗率计算的精度略高,但其涉及参数较多,Horton模型应用较为便捷,但其拟合计算受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
-
-
-
- 黄玉珠
- 刘小刚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2.22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配置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选取重现期、径流系数和LID设施面积比例,分别对现状、传统开发和LID情形模拟,得出对应的径流系数及洪峰流量;依次改变LID设施面积比例、径流系数、重现期,重复以上步骤,得到不同开发模式下的一系列数据,算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洪峰流量接近度;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的相关参数,确定LID面积比例;选择洪峰流量接近度最趋近1的LID设施面积比例为最优比例。本发明可对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最优配置,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根据地块情况和指标要求迅速选择最优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减少多次试算的劳动量,提高效率,促进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实施和推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