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436398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江西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三届岐黄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暨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麻痹性斜视的相关文献由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彬、庞荣、贾海波等。

麻痹性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6398 占比:99.94%

总计:436650篇

麻痹性斜视—发文趋势图

麻痹性斜视

-研究学者

  • 张彬
  • 庞荣
  • 贾海波
  • 洪亮
  • 王海燕
  • 董素亭
  • 彭崇信
  • 马吉丹
  • 吕海江
  • 李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妮仙; 王凤云; 李博; 薛端端
    • 摘要: 目的分析B型超声在展神经麻痹外直肌厚度变化测量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单眼展神经麻痹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B-型超声进行双眼检查,比较患眼与对侧正常眼眼外肌厚度及眼外肌受累情况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患眼共进行2次B-型超声检查,第一次超声检查与第二次超声检查在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外直肌数据测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患眼B-型超声检查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厚度与对侧正常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外直肌厚度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眼(P<0.05);随诊患者外直肌厚度变化情况显示,入院时、就诊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外直肌厚度分别为:(2.25±0.49)mm、(2.10±0.28)mm、(1.94±0.25)mm、(1.72±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6,P=0.018);展神经麻痹患者患眼外直肌受累68条(63.6%)。结论麻痹性斜视患者发病后普遍存在外直肌变薄且受累情况,B型超声在诊断展神经麻痹时准确性较高,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有指导价值。
    • 宋冰洁; 路雪婧
    •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索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6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收录于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有关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患者总数1103例,涉及有效穴位47个,针刺平均有效率为92.69%,暂无不良事件报道。针刺使用频次前12的穴位依次为:攒竹、太阳、睛明、合谷、阳白、鱼腰、丝竹空、足三里、瞳子髎、承泣、球后、四白。结论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多选用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及经外奇穴;选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为交会穴;穴位分布以头面部和下肢部为主。
    • 计晓燕; 罗开涛
    • 摘要: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 李君慧; 张汝婷; 刘红; 罗英子; 滕月
    • 摘要: 关国华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病,对于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辨证施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关国华强调各类眼病治疗中,准确辨证论治为关键,面对疾病时充分理解其病因病机,认识病症本质,并以整体宏观辨证与病变各阶段表现之征象做微观辨证相结合,因而掌握其辨证之规律性。风痰阻络型麻痹性斜视患者早期多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袭入,目中筋脉迟缓而发病。一方面风痰上犯,脉络受阻日久,致血行不畅,另一方面,“风性善行而数变,易走窜经络,引动内邪”,风邪多直中肝经,肝血不能畅达上乘于目,致使病情复杂,病程易迁延不愈。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为本,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纲,根据不同患者的相兼症状,灵活运用正容汤加减调整病症之微,同时联合激素、能量合剂等药物治疗风痰阻络型麻痹性斜视临床效果显著。
    • 刘静霞; 刘尧
    • 摘要: 目的 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现代文献分析其用药规律,探讨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纲要,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相关文献,经筛选后使用Excel表格对中药处方信息进行录入,建立中药应用频次数据库,根据中药功效归类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提炼.结果 纳入63篇现代文献,共计147味中药,使用频次达1,139次.按中药功效分类,以祛外风类、补气血类、熄内风类、活血化瘀类、利湿浊类、化痰类为主.单味中药总体应用频次前20位的是:当归、僵蚕、川芎、防风、黄芪、甘草、羌活、全蝎、红花、白附子、半夏、桃仁、钩藤、赤芍、白术、胆南星、丹参、茯苓、党参、天麻.结论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应着重从风、痰、湿、瘀、气虚、血虚六方面证机切入,以祛风化痰、除湿通络、益气养血为纲,结合实际,辨证施治,遣方选药可酌情借鉴高频次中药.
    • 李晓月; 关莹; 李利艳
    •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诱发麻痹性斜视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11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麻痹性斜视的37例患者纳入斜视组,其他78例患者纳入非斜视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HbA1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有眼或颅脑外伤病史、合并血管性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病程、糖尿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A1c≥6.5%、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有眼或颅脑外伤病史、合并血管性疾病等为糖尿病诱发麻痹性斜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诱发麻痹性斜视与年龄、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有眼或颅脑外伤病史、合并血管性疾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麻痹性斜视的发生.
    • 郭浩; 孟文明; 王丽娟; 娄艳蕊; 吕海江; 崔红培
    • 摘要: 目的:观察眼三针辅治外伤后麻痹性斜视(paralytic strabismus,P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眼三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光敏度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缺损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三针辅治外伤后PS效果较好.
    • 张雪; 王伟志
    • 摘要: 脑出血后麻痹性斜视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介绍采用针刺球后穴治疗脑出血后麻痹性斜视验案1则,为临床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