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缨丹

马缨丹

马缨丹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456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研讨会、2006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物种入侵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等;马缨丹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世熔、张茂新、贾永霞等。

马缨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456 占比:99.01%

总计:10561篇

马缨丹—发文趋势图

马缨丹

-研究学者

  • 张世熔
  • 张茂新
  • 贾永霞
  • 何其明
  • 张春梅
  • 李云
  • 李婷
  • 潘文斗
  • 袁颖
  • 凌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焰焰; 张紫薇; 黄薇; 聂传朋
    • 摘要: 以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为试材,通过对其叶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及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分析,揭示马缨丹的光合生理特点,为马缨丹的观赏栽培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马缨丹叶片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和光合同化组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达41.9,栅海比0.99,叶绿素含量为4.12 mg/g。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在8:00—10:00呈下降趋势,当光强从190到1150μmol/m^(2)·s持续增大时,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持续上升、PSII的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v/Fm)明显降低、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Ⅱ)小幅增高后缓慢下降,且在PAR为285~420μmol/m^(2)·s范围内保持较高水平、非光化学淬灭的量子产量Y(NPQ)除了PAR在625μmol/m^(2)·s时略微下降之外,总体随PAR增强而增高。相关分析表明,马缨丹叶片的解剖结构与荧光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对6种荧光参数影响大小为ETR>Y(NPQ)>Y(Ⅱ)>NPQ>qP>Fv/Fm,叶绿素含量与ETR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马缨丹具有较强的光合性能,且对光强耐受力高,适应高温强日照环境。
    • 谢倚慧; 张明华; 熊瑞; 李婷; 蒲玉琳; 徐小逊; 李云; 张世熔; 贾永霞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镉、铅、锌复合污染条件下马缨丹(Lantana camara)的生物量、相对电导率、重金属含量、亚细胞分布及形态特征,以期明确马缨丹在复合胁迫下的耐性及解毒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重金属复合污染含量升高,马缨丹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直到T6〔w(Cd)、w(Pb)和w(Zn)分别为60、800和1000 mg·kg-1〕处理,其生长开始明显受到抑制.(2)马缨丹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复合污染含量升高而升高,T3〔w(Cd)、w(Pb)和w(Zn)分别为10、200和400 mg·kg-1〕和T4〔w(Cd)、w(Pb)和w(Zn)分别为20、400和600 mg·kg-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3)马缨丹各部位镉含量随污染程度加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铅、锌含量则随污染程度加重而不断上升.复合胁迫下,马缨丹根系镉、锌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铅含量低于地上部.(4)马缨丹体内镉、铅主要分布于可溶性组分(45.2%~62.5%和44.2%~66.7%),其次为细胞壁(29.7%~44.0%和25.2%~44.1%),可溶性组分(39.2%~52.4%)和细胞壁(39.8%~50.4%)中锌含量则相差不大,3种重金属在细胞器中均分布较少(7.1%~12.2%、6.0%~13.1%和4.8%~11.6%).(5)3种重金属在马缨丹各器官中均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等毒性较低的形式存在,其分别占总量的50.7%~73.2%、47.9%~58.9%和46.7%~63.2%,而毒性较高的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占比较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2%~20.8%、14.6%~28.4%和19.6%~32.2%.可见,马缨丹在镉、铅、锌复合胁迫下具有较高的耐性,其主要耐性机制为根系对重金属的固持、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的区隔化作用以及改变重金属化学形态,使其主要以低毒形态存在.
    • 潘红丽; 李慧超; 余志祥; 蔡蕾; 李旭华; 刘兴良
    •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攀枝花市5种生境中的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马缨丹入侵群落中,植物种类共有71种,隶属34科67属,以菊科、豆科、大戟科植物居多,且外来植物多达31种,约占调查植物种类的44%.(2)不同群落中植物生活生活型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平均达58%),其中矿山迹地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地的高位芽植物比例高达68%,而四旁地块中高位芽植物比例最低,为44%;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平均达30%,这类植物主要是以入侵的菊科植物为代表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芽、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所占比例平均均低于10%.群落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一方面反映了植被所处环境的干热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群落受干扰的程度,干扰程度越低,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例越大.(3)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所处的生境有明显的相关性:矿山迹地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地的各指数最高,荒山撂荒地的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二者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性差异,矿山迹地人工开荒的柑橘园、芒果园,以及四旁的各指数居于中间,且柑橘园与芒果园的各指数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干预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如Ⅱ和Ⅲ矿山迹地人工开荒果园),打破了马缨丹占绝对优势的状况,新物种的增加产生了新的种间关系,进而引起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由于该区外来入侵物种种类较多,且多种外来入侵植物和当地乡土物种共同挤占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变得更为复杂,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 唐自豪
    • 摘要: 马缨丹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基于Maxent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马缨丹的全球分布信息与气候、海拔、土壤质量、人类活动多方面环境数据构建生态位模型,从而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格局,探明其在中国各地区的入侵潜力,揭示引起其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改变的关键因子,为该物种的防治方案制订以及入侵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马缨丹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637200 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高适生区面积为69400 km2,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沿海一带;影响马缨丹潜在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为人类影响指数(HII),其次为年最大温差(bio7)和太阳辐射(srad)。
    • 李玉霞; 尚春琼; 朱珣之
    • 摘要: 马缨丹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严重威胁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马缨丹因具有观赏价值而被我国大量引进,但由于疏于管理,发展成为入侵杂草,对我国农业、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对马缨丹的入侵机制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从马缨丹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进展,以期为马缨丹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马缨丹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性征;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的原因主要为它的化感作用;马缨丹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马缨丹在防虫除虫、污染修复、药用价值等方面有所应用.此外,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后发现,今后应加强马缨丹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应用潜力、防治方法等的研究.
    • 傅阳; 凡玲; 黄雪莹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镉水平(0.25、7.15、28.37 mg/kg)土壤中单独或联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蚯蚓对马缨丹(Lantana camara)的生物量、镉吸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抑制了马缨丹的生长,降低了地上部磷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AMF能较好地侵染马缨丹根系,接种AMF提高了马缨丹地上部的干质量、磷含量、镉含量以及SOD活性,降低了CAT活性和MDA含量;添加蚯蚓增加了马缨丹地上部镉含量,降低了CAT、POD和SOD活性,提高了MDA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接种AMF和蚯蚓的主效应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马缨丹镉吸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更重要.相关性分析显示抗氧化酶活性与地上部镉和磷含量显著相关,这表明接种AMF和蚯蚓可能是通过对马缨丹吸收镉和磷的作用来影响抗氧化酶活性.
    • 张桥英; 彭少麟
    • 摘要: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外来入侵植物随着温度升高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响应,采取有效策略来扩大入侵范围,造成更大的危害.以世界性杂草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度处理下(22、26°C和30°C)的生长和分配特征及构型效应进行对比研究,并借助异速生长分析方法,对不同温度下马缨丹幼株各构件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缨丹幼株减少了对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地上部分生物量投资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对茎的投资上,并利用有限的叶生物量投资扩大叶面积,即在高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增加了对光能的获取.这些响应有利于其同化作用的增强从而提高竞争力,表明温度增加会增强马缨丹的入侵力,这也是马缨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扩大其分布范围的有效策略.
    • 傅阳; 凡玲; 黄雪莹
    • 摘要: 为探讨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应用于植物修复的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马缨丹对土壤中重金属镉(Cd)的耐性,以及不同施Cd水平下Glomus intraradices (GI)对马缨丹吸收和转运Cd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土壤Cd含量为50 mg/kg时,马缨丹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土壤Cd含量为10 mg/kg时,马缨丹地上部具有较高的Cd积累量.GI表现出对Cd较强的耐性,能较好地侵染马缨丹根系.与对照相比,接种GI能缓解Cd对马缨丹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提高马缨丹的生物量(P<0.05);接种GI对马缨丹转运Cd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当土壤Cd含量为100 mg/kg时,接种GI会抑制马缨丹对Cd的富集.结果表明马缨丹对Cd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低Cd污染土壤中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接种GI显著提高了马缨丹对Cd的耐性和地上部Cd的提取量(P<0.05),表明马缨丹在修复Cd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应用潜力.%The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olerance of Lantana camara L.to cadmium (Cd),and the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AMF) Glomus intraradices (GI) on Cd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L.camara growing in different Cd-added soils,aiming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using L.camara.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L.camara growth was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in 50 mg/kg Cd soil;L.camara had high Cd uptake in 10 mg/kg Cd soil.GI associated with L.camara well which was not influenced by Cd addi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GI symbiosis alleviated Cd phytotoxicity to L.camara,significantly and increased plant biomass (P<0.05).The translocation of Cd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GI colonization (P>0.05).However,in 100 mg/kg Cd soil,GI inoculation reduced the enrichment of Cd in L.camar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camara showed high tolerance of Cd,and it had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slightly Cdcontaminated soil;GI inocula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tolerance and uptake of Cd in L.camara shoots (P<0.05),showing the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 of L.camara for Cd-contaminated soi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