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
香港人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19年内共计965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1篇;相关期刊538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世界博览、华人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等;香港人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程乃珊、闾丘露薇、冼烨等。
香港人
-研究学者
- 程乃珊
- 闾丘露薇
- 冼烨
- 唐仁承
- 梁文道
- 江迅
- 孙海光
- 李红艳
- 杨国英
- 蔡澜
- 邓键一
- 郎咸平
- 陈冠中
- 佚名
- 刘辉
- 刘韬
- 张伟
- 戴平
- 智效民
- 班伟
- 蒋晖
- 蓝堃
- 蔡东豪
- 赵晨
- 陈财喜
- 陈铭基
- 且庵
- 丹枫哥哥
- 乔叶
- 乔振祺
- 亢霖
- 凌德
- 列孚
- 刘毅
- 卢来新
- 吴方笑薇
- 宁高宁
- 张佳玮
- 张晓文
- 彭婧
- 徐海波
- 方湘玲
- 方骏
- 李多
- 李昶
- 李琪
- 李秀卿
- 李茜
- 杨天石
- 杨锡聪
-
-
郝诗楠
-
-
摘要:
纵观港台海外学术研究中关于香港人国家认同问题的代表性著述,学者大都认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双重性,即香港人对于政权意义以及文化/族群意义上的"中国"在认同上存在差异;二是功利性,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更多地受到工具主义思维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教育内容、内地-香港的跨境经验以及政治制度与本土意识的复杂交互作用对于香港人国家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综合港台海外文献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增加香港人尤其香港青年人的跨境经验是提升国家认同的主要路径;改进香港的国民教育以及中国历史教育是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香港本土认同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构建国家认同的有利资源;最后,为了提升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除了需要消弭激进本土主义的社会土壤以及加强国民教育,更应努力在香港构建起一套向心型的政治体制.
-
-
李月亮1
-
-
摘要:
我在报社做记者时带过很多实习生,现在大多连模样都忘了,只有一个姑娘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她是香港人,大三暑假来交流实习。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好,我给你带了棒棒糖。”我先让她看了一天报纸,晚上问她感受,她说有些标题跟香港报纸的风格不一样,然后给我举了几个例子。
-
-
-
-
-
-
-
田小琳1
-
-
摘要:
我常称赞香港人用词文明。一样的话,让人爱听。在香港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被尊称为“长者”,都持有“长者卡”,可享多种优惠,例如有“长者住屋计划”“长者租金津贴计划”“长者医疗券”,平时乘巴士地铁只需两元,过海小轮免费,海洋公园免门票等等。人老了不爱听“老”字,称“长者”,就是社会尊老人为长辈,尊重老人对社会曾做出的贡献,听了当然喜欢。
-
-
潘新来1;
陈欐1
-
-
摘要:
案情简介:2018年6月16日19时50分许,廖某(男)乘坐公交车去到韶关市内某公交站,物色到在路边散步的张某(女)。廖某以自称香港人,香港电话卡在大陆不能使用,借打手机方式与张某套近.
-
-
胡逢掖1
-
-
摘要:
大女儿原在粮食部门工作,企业改制后下岗了。她考虑到在粮食部门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经验,加上还年轻,就想到外面去闯荡一下,或许有所发展。于是,她便去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在一家珠宝店打工。经过几年的打拼,业务熟悉了,结交的朋友也多了,在朋友的撮合下,她与一位香港人结了婚,从此定居在香港。
-
-
党毅
- 《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香港人的饮食有什么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吗?为什么说香港饮食对香港人均寿命有很大影响?本文试从四个方面略述这一思考。 一、集世界美食之最,搭中西美食之桥; 二、扬东方美食之粹,夺各类美食之鲜; 三、承中医食疗之宝,遵滋补文化之理; 四、应大众饮食之需,讲亲情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