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31624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北方音乐、四川戏剧、戏剧之家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安静、任秀梅、史贝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6242篇
占比:99.97%
总计:316330篇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学者
- 安静
- 任秀梅
- 史贝
- 周君
- 孙艳丽
- 宋彦斌
- 李芸
- 林玉峰
- 王正宇
- 王海英
- 袁玥
- 闫如玉
- 陈玉茜
- 陈静
- 伊珺
- 关晴
- 关晴1
- 刘佳蕾
- 刘宵
- 刘春江
- 刘永武
- 刘荣弟
- 刘霞
- 刘靖蕾
- 加拉
- 吕春媚
- 吴霜
- 周玉屏
- 周西娟(摄影)
- 孔素琴
- 孙四化
- 安静1
- 宋振卿
- 宋春婷
- 岳琳琳
- 崔跃芳
- 巫宇军12
- 张北北
- 张卿
- 张小军
- 张小鸥
- 张洪
- 张雁
- 彭凯
- 戴晓立
- 斯雯
- 施颖
- 曹云华
- 朱峰
- 李剑楠
-
-
戴晓立
-
-
摘要:
在产业化视角下,保护和开发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音乐类非遗的现状与保护和开发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工作模式、品牌模式、可持续发展等角度阐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具体措施。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增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更是得到重视。
-
-
吕春媚
-
-
摘要:
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能集中展示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价值文化追求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并对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新形态下,国家实施区域性发展战略,这要求文化工作者立足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与传承,积极挖掘传统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独特内涵与文化价值,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域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产业化优势和艺术魅力。
-
-
孔素琴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新媒介传播模式的不断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可以借此加以保护,使广大群众对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就音乐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而言,目前的发展还很有限,无论是记录、保存、还是大众交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本文从数字化概念、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技术发展等几个角度,对数字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的探讨。
-
-
朱峰
-
-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民族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增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设置专门机构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保护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措施。
-
-
黄子轩;
施颖
-
-
摘要:
在21世纪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盲人音乐的传承任务从早先的师徒制转入盲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无形载体,是华夏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音乐类非遗原有的发展方式、传承机制、受众群体等无疑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基于此,该研究选定4所盲校,采用问卷及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音乐类非遗在盲校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传承路径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真正做到发展与传承的有机统一、非遗艺术与盲生的融合并进与可持续发展。
-
-
安静
-
-
摘要: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具备不可复制、无法再生的属性,而数字化技术所具备的可复制、可存储等特性正好弥补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弱点,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对粤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产生极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经济效益。
-
-
刘佳蕾
-
-
摘要: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学校对其传承和传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传承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学校传承中存在传承保护观念的缺失、传承人与学校教育间的固有矛盾、传承方式局限了传承的广度与深度,学校传承中传习人过于分散、传承名录与数据资源不完整、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的问题。针对目前出现的困境问题,笔者发现其核心在于缺乏音乐类非遗在学校传承机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学校构建合理传承机制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个领域,是下一步研究所应努力的一个方向。
-
-
李洁
-
-
摘要:
中小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习教育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缺乏重视、非遗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缺乏音乐类非遗方面的实践等原因,导致中小学音乐类非遗传承效果不佳,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在中小学传承的现状为例,对这些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文化类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完善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相对应的措施,以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
-
刘靖蕾
-
-
摘要: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必不可少.因此,文章对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融入音乐教育中进行分析探索,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张雁
-
-
摘要:
早在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首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互动共进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文件指出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