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3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专利文献455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声屏世界、新闻前哨、新闻研究导刊等; 非虚构写作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蒙之、刘弟娥、姜汉西等。

非虚构写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33.77%

专利文献>

论文:455 占比:66.23%

总计:687篇

非虚构写作—发文趋势图

非虚构写作

-研究学者

  • 刘蒙之
  • 刘弟娥
  • 姜汉西
  • 王光利
  • 陈嫚
  • 丁增武
  • 刘战伟
  • 卢艳芳
  • 娄雅宁
  • 孟庆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志伟
    • 摘要: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的有效关系,强化乡土文学的现实介入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及时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新变化;其二,深入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其三,积极探索与时代内容相匹配的文学形式。今天的作家要确立一种“能动性”的写作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乡土文学与乡村具体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更好地实现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启发与观照。
    • 李燕
    • 摘要: 近年来,记者型作家舒辉波逐渐成为现实童年书写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不仅以《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实现了非虚构童年写作的创新突破,同时把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和美学精神融入儿童小说创作,完成了《逐光的孩子》等一系列优秀之作,从而实现了对当下多样而复杂的童年生态的美学关照。从非虚构与虚构的“跨界”这一视角阐释舒辉波童年书写的独特面貌和艺术创新,他的这两种文类具有相融、共生的美学关联,具体表现在聚焦儿童成长困境的现实书写、深切关注童年的在场姿态与悲悯情怀、发掘和彰显童年的精神价值这三个方面,由此极大拓展了当代儿童文学的美学边界,也有效抗拒了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 项静
    • 摘要: 孙甘露的写作及其先锋精神是中国先锋写作的标志性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孙甘露创作的历史和评价,展示了孙甘露早期先锋写作确立的永远先锋的立场和价值,在“时间”变迁中以非虚构的方式,折叠并隐含了众多当代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情感,讨论了孙甘露独特的个人写作风格和文学实践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弥合性作用。
    • 彭岚嘉; 盛开莉
    • 摘要: 贾平凹相隔十年写下的两篇针对同一地区的纪实性作品《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非虚构”热潮背景下,具备了历史的意味。两作以“非虚构”对事实的发现,给予这些因偏狭的眼光而变得单一的地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拓展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现实的认知;同为“行动”和“在场”的非虚构之作,较之《通渭人家》,《定西笔记》在个体经验的介入方面更加深入,彰显了非虚构写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文学性的深层把控方面,具有更为充分的经验。比较分析两作的“非虚构”书写,对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王若冰; 陈立伟
    • 摘要: 本文以搜狐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写作公众号“极昼工作室”为研究对象,从近期作品类别及单篇代表性作品出发进行探究,认为非虚构作品中通过采用“小人物”选题深挖悲剧性表象背后的本质、尊重人性与人情等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并由此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同类非虚构平台应当平衡人物的共性与个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主客观的边界,从而在人文关怀语境下优化内容建设。
    • 冉炎星
    • 摘要: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 王岫庐
    • 摘要: 李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这个出生于新疆奎屯,生活在宽广的阿勒泰地区的姑娘,自小跟随开杂货店的母亲在清贫和漂泊中成长,她甚至连中学都没有读完。但或许正因为远离了书本,亲历了自然,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风格,文笔质朴平实,坦诚平淡中又总会生出温暖与幽默。李娟笔下阿勒泰游牧地区的生存景观,打动了众多读者,她也被亲切地称为"阿勒泰的精灵"。
    • 李燕
    • 摘要: 作为一种时代美学潮流,非虚构写作悄然影响着当今的童年书写。非虚构写作中的童年书写注重通过对儿童生存境遇、成长经历和童年精神的纪实性呈现,表达出童年的困惑、伤痛和梦想,折射出当今“中国童年”的多样性。梳理非虚构童年书写在童年成长困境书写、童年记忆的历史探寻、大自然与边地文化书写领域的集中表现以及渗透文本中的“在场”姿态和童年立场,探讨讲述中国童年故事的非虚构途径,彰显童年精神的价值。
    • 祁丽岩
    • 摘要: 阿微木依萝的写作有着迥异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独特个性气质,在她的笔下既看不到女性主义写作的标签,又丝毫没有身体写作的痕迹,她以非虚构写作的姿态描摹了一系列游走于大山与城市边缘的底层女性形象,书写她们的苦难与挣扎,抚摸她们的质朴与坚韧,她以悲悯的情怀、平静如水的叙述为大山深处的平凡甚至庸俗的女性画像,为城市边缘艰难谋生的女性作传,其笔锋直指生活的底部,在山与城的交界处游走与寻找,以同行者的身份书写生活的疼痛与粗糙。
    • 田频; 周晓艳
    • 摘要: 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因其具备直面现实的个人体验与宏观的历史视野,向内注重生命状态的内省,向外追求文化理性的构筑,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作为具备本土文化审美内蕴与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文学样式,“梁庄系列”通过批判性文化反思与多元化复调叙述,完成乡土美学意向的解构以及乡土叙事表现领域的拓展,成为内含变革意蕴的先锋叙事或后现代叙事,继而赋予了非虚构写作全新的文体生命与书写空间。简言之,因其深刻探索现实社会中的存在问题与道德困境,以及真实反映边缘个体的生存困惑与价值意义,对新世纪非虚构书写的整体性色彩与系统性格局产生深厚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