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业共生

产业共生

产业共生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3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求索、经济研究参考、管理观察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论坛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等;产业共生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南、石磊、刘嘉娜等。

产业共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2.2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537 占比:97.71%

总计:5667篇

产业共生—发文趋势图

产业共生

-研究学者

  • 李南
  • 石磊
  • 刘嘉娜
  • 朱俊明
  • 李舟
  • 毕军
  • 袁增伟
  • 陈伟强
  • 刘友金
  • 刘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静; 梁学敏; 张逸畅; 张岳玲
    • 摘要: 采用中国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能源使用CO_(2)排放计算方法,将不同粉煤灰替代率下原料及能源使用引起的CO_(2)减排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与燃煤电厂产业共生可减排92.676kgCO_(2)/t水泥.而粉煤灰替代熟料是中国水泥CO_(2)减排的主要部分,与替代生料结合可产生最大CO_(2)减排373.303kg/t水泥.另外,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形成混凝土的碳化作用,到2050年可吸收192.015kgCO_(2)/t水泥.粉煤灰替代后,对余热发电变化及外购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增加引起的减排进行预测,发现此项举措可有效促进水泥行业“双碳”目标达成.
    • 阮晓华
    • 摘要: 产业集群发展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核心因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文章以肇庆市现代农业集群发展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重点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机理和路径,探讨了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协作机制。提出需要完善保障产业共生的制度体系,完善支持产业共生的市场体系,建构凸显产业共生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崔文静; 陈菁; 林子琪; 徐嘉忆
    • 摘要: 农村三产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多样性产业系统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基础与保障,共生理论为农村三产融合实证分析提供理论范式。基于2007—2019年广州市涉农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和GDP数据,运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法和Logistic共生模型,测度产业多样性指数及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分析广州市农村产业多样性与共生模式的相关性,以推进广州市农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广州市涉农区产业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各区产业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平稳,从化区多样性指数呈现增长态势;广州市涉农区的三次产业共生模式状态呈现显著分异态势,第一与第三产业共生关系相对较好;产业系统多样性指数和产业共生质参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以产业多样性为基础,推进产业共生模式向对称互利共生理想模式演进,具有扩充农村三产融合理论框架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 曹馨; 梁希超; 钱媛; 王雅君; 陈庆华
    • 摘要: 针对东南轻工建材产业集聚区多源固废处置难题,推动固废跨产业、资源化梯级利用成为破题关键.其中,多源固废产排底数不清及共生利用的环境效益不明成为制约共生模式推广的重要桎梏.针对已有固废产量统计研究及各类共生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估模型与方法进行综述,发现轻工建材多源固废存在严重的统计缺口;同时,通过总结现有固废统计分析及环境效益评估模型的适用情况,对后续多源固废综合利用研究方向及核心问题进行展望.
    • 彭建雄; 李美艳; 谢旺成; 陈小奇; 何翔
    • 摘要: 我国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为确保出水达标排放,往往需要在工艺处理过程中投加碳源,这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本文以位于某工业园区低C/N进水的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园区内排水单位的排污情况,优选出可作为碳源的排水——淀粉废水,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引入淀粉废水,可在保证出水达标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污水厂的碳源投加量。这种以上游企业副产物为原料形成的产业共生的污水处理系统,既减轻了园区企业的污水处理达标压力,又节约了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韩垚
    • 摘要: 加强休闲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产业共生理论、休闲体育产业和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探究数字经济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的机制,并提出实施路径,以达到利用数字经济充分激发休闲体育产业新活力的目的。
    • 蒋义刚; 徐静; 田跃
    • 摘要: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当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具体举措。产业共生理论对产业融合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划分依据,从共生的内涵、产业共生的基本研究和产业共生的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梳理产业共生理论,并结合当前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提出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 张倩肖; 李佳霖
    • 摘要: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葛蓓; 朱凯迪
    • 摘要: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但囿于产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外部入侵不断加剧,产业良性生态系统难以建立.基于此,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指导下,研判我国体育产业共生发展的特征趋势,并尝试建构体育产业共生模式.主要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共生呈现从互利到共荣的互动趋势、从渗透到重构的融合趋势、从结构到功能的协调趋势.建议:建构强化核心产业主导性的偏利型共生模式、塑造运动项目产业链的寄生型共生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增长极的互惠型共生模式以及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度的混合型共生模式.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摘要: cqvip: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汽集团)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建"产业共生"发展战略体系,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合作平台,促进上下游和跨界企业的合作共赢。一、明确"产业共生"发展战略思路目标1.形成"产业共生"发展思路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不能因循传统汽车行业发展道路,必须探索全新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