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
阿尼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专利文献43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南方论刊、文教资料、神州(中旬刊)等;
阿尼玛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凤飞、于雯、何亦红等。
阿尼玛
-研究学者
- 张凤飞
- 于雯
- 何亦红
- 廖晋芳
- 张巧毅
- 张曌
- 张澍树
- 张蕾
- 李明心
- 痞子蔡
- 邹强
- 钟文华
- 阿来
- 饶晟吉
- 一苇航
- 习习
- 于婧
- 于珺
- 余竹平
- 俞振威
- 兔姐
- 关山飞度
- 刘志荣
- 刘晓红
- 刘曦菲
- 刘柏君
- 刘茂媛
- 刘阳
- 刘雪琪
- 单永珍
- 南京蓝爸爸
- 卢遥
- 吕建国
- 周彩虹
- 周文娟
- 周梧
- 周良
- 姜桦
- 孙翠宝
- 孟妍
- 宋向红
- 宋昕
- 富然
- 尹汉胤
- 尹红茹
- 尼玛松保
- 崔瑜
- 常文娇
- 康凯(文/图)1
- 张丹
-
-
施郁雯
-
-
摘要: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在其双重人格中自我迷失的故事。文章从荣格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的自性化过程,探索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过程,由此提出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有意识地探索潜意识,实现人格的完整。
-
-
周梧
-
-
摘要:
“圣杯”历来被看作理想精神境界的象征,“救赎”是圣杯传奇的题中之意.已有研究多从圣杯传奇与凯尔特传说、原始生命仪式、基督教叙事的关系入手,辨析传奇的宗教渊源.以分析心理学视角观之,精神受难源自意识主导态度与无意识补偿态度之间的冲突,“自性化”整合心灵内部的对立因素,是精神救赎的重要途径.阴影、阿尼玛和自性三个原型体现了“追寻圣杯”与“自性化”之间的互文关系,透过“自性化”概念的诠释,圣杯所象征的理想境界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的叙事语境,现代意义上的精神主体吸收集体无意识中的对立因素,扩充基督教主导意识形态对于“善”与“理性”的认知,从而超越价值冲突的伦理困境,获得新的精神高度.
-
-
-
-
张曌;
张巧毅
-
-
摘要:
《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将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指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
-
张曌;
张巧毅
-
-
摘要:
《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提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和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