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PSIR

DPSIR

DPSIR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DPSIR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怀成、何曙慧、刘友春等。

DPSI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94.05%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5.95%

总计:84篇

DPSIR—发文趋势图

DPSIR

-研究学者

  • 郭怀成
  • 何曙慧
  • 刘友春
  • 刘昌军
  • 刘永
  • 庄宇
  • 张士儒
  • 张晨
  • 彭定洪
  • 曹源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强年; 陶靖雯
    • 摘要: 针对我国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的风险管理问题,为有效提高项目风险管理能力水平,引入成熟度理论,构建基于DPSIR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首先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结合DPSIR模型框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全面识别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子,从三个维度构建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然后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和OWA-熵权法对风险管理成熟度进行量化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的绿色建筑项目对风险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直观反映出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各结构层次的风险管理指标成熟度水平,通过识别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持续优化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 史安娜; 黄华清
    • 摘要: 依据DPSIR原理,从产业动力、产业生态、产业转型、产业效益构建分析框架,基于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PVAR模型,分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按“缓慢爬升—波动稳定—向前快速提升”过程演变;驱动力和状态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压力和状态的变化主要依赖于驱动力和影响的冲击作用,状态和驱动力是影响的变化主要来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 田时中; 瞿振鑫
    • 摘要: 准确把握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对于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多维评估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测量和评估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修正多元回归模型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探究影响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综合指数呈“先降后升”的动态变化趋势,并聚类为五个类别,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省级层面上,浙江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综合指数最大、安徽最小、上海和江苏居中;(2)子系统指数大小次序为:压力指数>驱动力指数>响应指数>状态指数>影响指数,且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呈现压力逐年上升(2018年转为下降)、驱动力逐年下降、响应水平平稳增强、污染状态“波浪式”升降和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差异化演变特征;(3)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税占比与财政自给率的交互项等均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而环境保护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自给率、废气治理设施数、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的作用相反。实证结论对明确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提升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丁晓欣; 徐熙震; 王群; 安晓东
    • 摘要: “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探究其碳排放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层面构建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吉林省2010-2020年装配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5个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程度排序为:压力>状态>驱动力>影响>响应。并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顶层设计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优化装配式建筑用能结构、助推装配式建筑绿色发展的建议。
    • 白君亭; 黄莉; 周芷秀; 袁莹; 兰思仁; 李霄鹤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森林人家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凝聚力量。通过构建森林人家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可为森林人家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文章将DPSIR模型与森林人家发展水平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森林人家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为系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涵盖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计算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结果表明:系统层中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响应(0.2502)>状态(0.2057)>驱动力(0.1966)>影响(0.1902)>压力(0.1572),说明为实现森林人家可持续发展亟需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指标层中10个二级指标整体权重较高,26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差异较大且总体偏低。
    • 刘伟; 徐建宁; 李明照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我国发展理念,需在建筑工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建设中涉及很多风险管理内容,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及成熟度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因此,加大绿色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 曹源圆
    • 摘要: 为评价西北地区水生态安全,保障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本文选取27项指标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时空两个维度评价其水生态安全。结果表明:COD排放量对水生态安全影响最大;时间维度上,西北地区整体水生态安全得分提高,达到较安全水平;空间维度上,各省(区)间在水资源总量、经济投入和污染治理上存在差异。因此,西北地区水生态安全应从单一省(区)转变为区域协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继续加大经济投入。
    • 崔馨月; 方雷; 王祥荣; 康俊锋
    • 摘要: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城镇化水平高,同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DPSIR生态安全指标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与均方差决策法确定DPSIR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得到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YDESI与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依据生态安全水平可划分为4类.总体水平属于临界安全偏较不安全水平,上海市与江苏省生态安全情况较好,浙江省生态安全水平一般,安徽省生态安全情况稍差.DPSIR模型显示,驱动力与响应指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建设有很大贡献.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发展、环境空气质量、环保投资、城市绿化建设.最终提出相应的策略:即提高区域人口素质、强调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群基础设施建建设,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思路与依据.
    • 曹源圆
    • 摘要: 为评价西北地区水生态安全,保障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本文选取27项指标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时空两个维度评价其水生态安全.结果表明:COD排放量对水生态安全影响最大;时间维度上,西北地区整体水生态安全得分提高,达到较安全水平;空间维度上,各省(区)间在水资源总量、经济投入和污染治理上存在差异.因此,西北地区水生态安全应从单一省(区)转变为区域协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继续加大经济投入.
    • 岳启蒙; 文倩; 贺奕; 田培; 王纤阳; 鱼京善; 朱占亮
    • 摘要: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能较好反映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多要素互馈关系,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影响,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基于DPSIR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为例,综合运用熵权法、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等方法,分析2008-2019年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期间(2015-2017年)的水生态承载力平均水平(0.552)明显高于建设前(0.361)和建设后(0.438),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压力和影响指标的改善以及响应指标的大幅度提升上.阻碍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提升的主要指标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酸雨量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水城共生共荣发展模式、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等提升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