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专利文献790879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紫光阁、经济研究参考、河北金融等;
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岚、冯一洲、夏斌等。
金融机构监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0879篇
占比:99.98%
总计:791032篇
金融机构监管
-研究学者
- 丁岚
- 冯一洲
- 夏斌
- 彭宇松
- 李东卫
- 王峥
- 于乃新
- 付立军
- 佟建民
- 冯咏梅
- 刘中杰
- 刘俊
- 刘兰计
- 刘冬
- 刘利
- 刘勇
- 刘成耀
- 刘根荣
- 刘维红1
- 刘联华
- 刘艳顺
- 刘铁
- 卢世温
- 吕云苍
- 吴勇
- 周宏春
- 周成一
- 周有志
- 周盛武(摄影报道)
- 周运昌
- 唐冬云
- 唐昆
- 姚俊峰
- 姚再杰
- 姚达
- 姜洪胜
- 姜立忠
- 孙思磊
- 孟皓东
- 安宁
- 宋占东
- 宋更新
- 岳彩申
- 张东凯
- 张冬梅
- 张功平
- 张宇哲
- 张建平
- 张志亮
- 张爽爽
-
-
周宏春
-
-
摘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认真考虑ESG,ESG本身也成为投资领域的热点之一。ESG是指要求投资者将企业环境(E)、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管理之中。ESG是一种评价工具,为投资决策、市场管理者、金融机构监管者提供绩效考量的指标体系。ESG是一种行为标准,引导公司管理层、员工的行为,进而演变成为行业标准。
-
-
郗新江;
姚再杰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
-
-
耿若婧1
-
-
摘要:
2018年11月27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正式建立。对于国有四大行来说,之前已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名单,受到国际监管规则的约束,但与国际监管规则相比,《指导意见》建立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D-SIFIs)的制度框架,体现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和监管实践的特点,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监管政策相比,有着更为明确和细化的监管要求,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后续经营将带来一系列影响,需要积极应对监管变化,尽快完善相关内部管理。
-
-
-
-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11月27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
-
-
-
摘要:
11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特别监管要求,以增强其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
-
-
颜苏1;
王刚2
-
-
摘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实业与金融业的风险隔离,防范风险跨机构跨业态传递”。在当前金融业事实上已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风险隔离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跨机构跨区域传递,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
-
-
朱小群
-
-
摘要:
不久前,一行两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旨在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行为,强化对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有效防范风险传递,促进非金融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实业和金融业良性互动发展。
-
-
-
-
摘要: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旨在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以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主要规范系统重要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机构,以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认定的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