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性抑郁症

重性抑郁症

重性抑郁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89634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老年保健、中国民康医学、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分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遗传学会第七届全国精神病遗传学术会议等;重性抑郁症的相关文献由2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克让、彭菊意、孙宁等。

重性抑郁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9634 占比:99.98%

总计:489741篇

重性抑郁症—发文趋势图

重性抑郁症

-研究学者

  • 张克让
  • 彭菊意
  • 孙宁
  • 徐勇
  • 王艳琼
  • 喻东山
  • 崔晓红
  • 杨红
  • B·W·M·M·佩特斯
  • C·森内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阮燕山; 叶秀儿; 卢圳耿; 梁光辉
    • 摘要: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症患者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接收的10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采纳“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两组各50例,即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分散片治疗)与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抑郁评分及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抑郁评分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重性抑郁症患者能提高整体疗效、稳定病情。
    • 陆莉萍; 邵永良; 沈仲夏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症(MDD)基于低频振幅(ALFF)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重性抑郁症患者35例作为MDD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fMRI不同脑区mALFF值(ALFF值M化处理获得)的不同.结果 MDD组患者右侧前额叶皮质、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岛叶、左侧额内侧回、左侧直回的mALFF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D组患者双侧补充运动区、右侧舌回、左侧楔前叶、左侧舌回的mALFF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D患者静息态下右侧前额叶皮质、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岛叶、左侧额内侧回、左侧直回的mALFF值增加,双侧补充运动区、双侧舌回、左侧楔前叶mALFF值降低,这些脑区神经功能损害可能为引发MDD的基础.
    • 李丹丹; 罗振海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首发重性抑郁症治疗中使用氢溴酸伏硫西汀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给予氢溴酸伏硫西汀治疗,参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参照组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0.05).结论 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中采用氢溴酸伏硫西汀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 刘铭
    • 摘要: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合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性抑郁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5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氨磺必利合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之后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进行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HA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氨磺必利合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后的重性抑郁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可以充分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的预后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 侯强强; 吴越; 吕华明; 张婷; 谢雯; 柏同健; 田仰华
    • 摘要: 目的 探索改良电休克(MECT)对重性抑郁症(MDD)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MDD患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分析MDD患者MECT前、后功能连接(FC)的变化;并将(脑区之间)有显著改变(P<0.05)的FC的变化与患者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7)评分的变化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40例接受MECT治疗的MDD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38±11)岁.在MECT治疗之后,MDD患者右伏隔核与右额上回(P<0.001)、右缘上回(P<0.001)、右角回(P=0.017)、右顶下回(P=0.017)、左额上回(P<0.001)、左颞中回(P=0.017)及左角回(P=0.012)等多个脑区的FC明显强于MECT前(P<0.05).并且右伏隔核-左额上回(r=-0.454,P=0.003)、右伏隔核-右角回(r=-0.437,P=0.005)及右伏隔核-左角回(r=-0.383,P=0.015)FC的改变和患者的HRSD-17评分改变呈负相关.结论 MECT可能通过调节右伏隔核和双侧角回和左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缓解重性抑郁症.
    • 王崇; 张玑
    • 摘要: 目的:探讨短期无抽搐电休克(MECT)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重性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04~2018-02共84侧重性抑郁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可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上述基础上观察组配合短期MECT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治疗8周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较对照组61.90%高(P<0.05);治疗第1、2、4、8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短期MECT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重性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 杨茂增; 叶秀儿; 翟浩坚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对重性抑郁症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12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参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抑郁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性抑郁症效果好,可缩短抑郁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芦仪
    • 摘要: 目的 总结重性抑郁症采用氨磺必利与艾司西酞普兰合用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方法 74例重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氨磺必利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HAMD评分(23.6±3.7)分与对照组的(23.7±3.4)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15.2±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34,P<0.05).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6.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9.1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性抑郁症患者应用氨磺必利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期间,给予其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摘要: 2014年,美国石溪大学的心理学与放射学副教授图尔汉·坎利(Turhan Canli)在学术期刊《情感与焦虑障碍生物学》上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假说:重性抑郁症可能是人体感染寄生虫、细菌或病毒而导致的疾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