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巷道
采区巷道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689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煤炭高等教育、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等;采区巷道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庭侃、刘玉洲、周翔等。
采区巷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89篇
占比:98.78%
总计:11833篇
采区巷道
-研究学者
- 陆庭侃
- 刘玉洲
- 周翔
- 张遵国
- 戴耀辉
- 曹树刚
- 李艳文
- 邹德均
- 郭平
- 乔治兵
- 向中伦
- 姚传勤
- 姜显高
- 张保
- 张国强
- 李波
- 杜文生
- 杨鸿运
- 毕华照
- 温富苹
- 王建中
- 王玉浚
- 程立朝
- 胡成江
- 贾春云
- 赵宝宝
- 赵玉宝
- 郭新红
- 高峰
- W.D.Gallant
- 丁伯坤
- 丁同勇
- 严冬松
- 乔志英 崔建军
- 乔懿麟
- 于展绅
- 于海勇
- 于飞
- 任宝良
- 任智明
- 何启顺
- 何满潮
- 倪喜民
- 倪跃辉
- 倪鹏飞
- 冯昌荣
- 冯海
- 刘伟韬
- 刘建斌
- 刘文玺
-
-
刘文玺
-
-
摘要:
针对曙光煤矿西翼集中回风巷矿压显现剧烈、变形破坏严重的难题,基于巷道具体的地质生产条件,从巷道围岩特征、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等方面分析巷道变形破坏原因,进而对西翼集中回风巷注浆加固补充方案进行设计,总体思路是首先进行巷道围岩注浆,然后实施全长预应力注浆锚索加固,最后进行巷道表面喷浆。加固后的矿压观测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巷道加固的目的,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
-
郭新红
-
-
摘要: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与难度逐渐加大,发生突水事故几率也随之提升,对人员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原海圣巷采空道工程为例,应用“物探+钻探+窥视”综合探放水技术,从探放水方案与钻孔布置这两方面出发,探究实际工程中综合探放水技术应用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从而降低采区巷道突水事故发生几率。
-
-
张崇礼;
毛金峰;
杨小龙;
任智明
-
-
摘要:
为优化526采区区段煤柱尺寸留设,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通过采区区段煤柱尺寸留设理论研究,采用现场实测、煤层顶板岩石力学物理性质试验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对526采区及综放工作面合理区段煤柱宽度留设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层埋深280 m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回采支承压力静态载荷因素、掘进影响因子δ和回采扰动因子d等因素对煤柱宽度留设的影响作用,最终利用修正后的区段煤柱宽度表达式计算确定526采区区段煤柱合理宽度应为25 m.
-
-
-
王进锋;
张志美
-
-
摘要:
为了抑制工作面采动影响,消除采区巷道采后变形过大,维护巷道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巷道布置形式,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分布规律,提出了通过切顶卸压技术来阻断超前支撑压力的传递路径,达到保护采区巷的目的.介绍了切顶留巷技术的施工关键,并且对施工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切顶卸压对保护巷道的作用,以及在采用该技术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
-
郭新红
-
-
摘要: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与难度逐渐加大,发生突水事故几率也随之提升,对人员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原海圣巷采空道工程为例,应用“物探+钻探+窥视”综合探放水技术,从探放水方案与钻孔布置这两方面出发,探究实际工程中综合探放水技术应用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从而降低采区巷道突水事故发生几率。
-
-
-
-
-
-
-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分析了应用熵理论确定权重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针对现有的熵权确定方法计算客观熵权时存在的问题,即其中一个指标值的权重远远大于或小于其它指标值的权重,结合专家赋值法提出了一种的新的熵权修正方法.并结合鹤壁矿区的地质条件,对采区巷道优化布置问题中的目标权值的计算进行了实例验证.
-
-
陆庭侃;
刘玉洲;
程立朝
- 《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以理论和现场观测为基础,研究高水平应力条件下煤矿长壁工作面采区准备煤巷顶板的离层扩展过程和特征。根据三个不同的采矿阶段,即掘进阶段、掘进之后回采之前和回采阶段,研究巷道顶板离层发生的时间,位置,大小和所对应的地质条件,及离层在各阶段的扩展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顶板离层与采矿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采矿活动隐含着不同的离层特性和机理。从时间上,巷道顶板离层在巷道成巷之时即出现,其大小随着采矿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从空间上,成巷初期,离层在顶板6m范围内分布大致均匀,之后形成两个位于顶板附近和深部的离层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离层区域逐渐合并,在巷道表面上方6m范围内形成离层区,其离层范围为巷道高度的两倍。成巷初期,最大离层决定着巷道离层特性,后期,离层数量则起主导作用。
-
-
陆庭侃;
戴耀辉
-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10年
-
摘要:
以应变锚杆为工具,对全长树脂锚固锚杆的最大锚固力及位置、锚固力沿锚杆长度的分布特征以及锚杆的最大弯矩等参数在巷道开挖阶段、开挖后、回采前及回采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观测,以研究全长树脂锚杆在不同采矿阶段的工作特征.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在巷道掘进阶段,锚杆的工作特征主要受到由于巷道开挖后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应力重新分布后锚杆的工作特征与围岩的蠕变特征相一致,锚固力变化非常有限.在回采过程中,锚杆锚固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距离锚杆1 m时,锚固力发生明显衰减,这表明连接锚杆与围岩的锚固剂已经发生破坏,导致锚杆不再对围岩移动起约束作用.另外,通过比较回采前后最大锚固力的变化,发现动荷载条件下的锚杆锚固力比静荷载条件下提高36%.根据对锚杆弯矩的观测可知,最大的弯矩发生在2种不同岩层的结合部,弯矩的大小取决于巷道顶板横向滑移的大小,回采前后弯矩增量最高达54%.由此可知,全长锚固锚杆对层状顶板具有2种主要的支护功能:第一,阻止不同水平的岩层垂直变形;第二,提供剪切阻力以阻止巷道顶板层间的相对横向变形.
-
-
陆庭侃;
戴耀辉
-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10年
-
摘要:
以应变锚杆为工具,对全长树脂锚固锚杆的最大锚固力及位置、锚固力沿锚杆长度的分布特征以及锚杆的最大弯矩等参数在巷道开挖阶段、开挖后、回采前及回采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观测,以研究全长树脂锚杆在不同采矿阶段的工作特征.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在巷道掘进阶段,锚杆的工作特征主要受到由于巷道开挖后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应力重新分布后锚杆的工作特征与围岩的蠕变特征相一致,锚固力变化非常有限.在回采过程中,锚杆锚固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距离锚杆1 m时,锚固力发生明显衰减,这表明连接锚杆与围岩的锚固剂已经发生破坏,导致锚杆不再对围岩移动起约束作用.另外,通过比较回采前后最大锚固力的变化,发现动荷载条件下的锚杆锚固力比静荷载条件下提高36%.根据对锚杆弯矩的观测可知,最大的弯矩发生在2种不同岩层的结合部,弯矩的大小取决于巷道顶板横向滑移的大小,回采前后弯矩增量最高达54%.由此可知,全长锚固锚杆对层状顶板具有2种主要的支护功能:第一,阻止不同水平的岩层垂直变形;第二,提供剪切阻力以阻止巷道顶板层间的相对横向变形.
-
-
陆庭侃;
戴耀辉
-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10年
-
摘要:
以应变锚杆为工具,对全长树脂锚固锚杆的最大锚固力及位置、锚固力沿锚杆长度的分布特征以及锚杆的最大弯矩等参数在巷道开挖阶段、开挖后、回采前及回采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观测,以研究全长树脂锚杆在不同采矿阶段的工作特征.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在巷道掘进阶段,锚杆的工作特征主要受到由于巷道开挖后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应力重新分布后锚杆的工作特征与围岩的蠕变特征相一致,锚固力变化非常有限.在回采过程中,锚杆锚固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距离锚杆1 m时,锚固力发生明显衰减,这表明连接锚杆与围岩的锚固剂已经发生破坏,导致锚杆不再对围岩移动起约束作用.另外,通过比较回采前后最大锚固力的变化,发现动荷载条件下的锚杆锚固力比静荷载条件下提高36%.根据对锚杆弯矩的观测可知,最大的弯矩发生在2种不同岩层的结合部,弯矩的大小取决于巷道顶板横向滑移的大小,回采前后弯矩增量最高达54%.由此可知,全长锚固锚杆对层状顶板具有2种主要的支护功能:第一,阻止不同水平的岩层垂直变形;第二,提供剪切阻力以阻止巷道顶板层间的相对横向变形.
-
-
陆庭侃;
戴耀辉
-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10年
-
摘要:
以应变锚杆为工具,对全长树脂锚固锚杆的最大锚固力及位置、锚固力沿锚杆长度的分布特征以及锚杆的最大弯矩等参数在巷道开挖阶段、开挖后、回采前及回采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观测,以研究全长树脂锚杆在不同采矿阶段的工作特征.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在巷道掘进阶段,锚杆的工作特征主要受到由于巷道开挖后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应力重新分布后锚杆的工作特征与围岩的蠕变特征相一致,锚固力变化非常有限.在回采过程中,锚杆锚固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距离锚杆1 m时,锚固力发生明显衰减,这表明连接锚杆与围岩的锚固剂已经发生破坏,导致锚杆不再对围岩移动起约束作用.另外,通过比较回采前后最大锚固力的变化,发现动荷载条件下的锚杆锚固力比静荷载条件下提高36%.根据对锚杆弯矩的观测可知,最大的弯矩发生在2种不同岩层的结合部,弯矩的大小取决于巷道顶板横向滑移的大小,回采前后弯矩增量最高达54%.由此可知,全长锚固锚杆对层状顶板具有2种主要的支护功能:第一,阻止不同水平的岩层垂直变形;第二,提供剪切阻力以阻止巷道顶板层间的相对横向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