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远东政策

远东政策

远东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史、欧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党史纵横、西伯利亚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等;远东政策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扬、梁大伟、马蔚云等。

远东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14.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68 占比:85.29%

总计:666篇

远东政策—发文趋势图

远东政策

-研究学者

  • 王扬
  • 梁大伟
  • 马蔚云
  • 黄凤志
  • 傅敏
  • 周旭东
  • 张礼恒
  • 戚其章
  • 朱坤泉
  • 汪文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冯琳
    • 摘要: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肖辉忠
    • 摘要: 近十年来的俄罗斯远东开发,虽然与亚太地区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但实质是俄罗斯国内的地区发展项目.本轮远东开发由俄联邦中央主导,远东地区的各项新制度的创设、大型项目的推进,乃至地方政府的财政、州长的去留,都掌握在联邦中央手中.此种安排利弊兼有.优点是联邦中央以稳健、连续的政策布局,集中国家力量来开发辽阔但落后的远东地区,并且已经有了前期的建设成果.弊端在于留给远东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限不够、发展资源不足,本应当是推动当地发展的主体力量,却沦为配角.远东发展的第三个重要角色是有着国家背景的联邦大型企业.它们随同大型项目一道进入了远东地区,尽享各类优惠政策,却几乎不受地方政府控制,可以被视为联邦中央管控地方的一项工具.大企业的到来有助于开发远东资源,但对远东当地预算收入的增加和社会民生的改善,发挥的功用并不明显.综合评价俄联邦的远东政策,可以发现联邦政府以及有国家背景的联邦大型企业是远东发展的主角,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业无法有效发挥功用,而远东民众依然选择向外移居.
    • 陈秋杰
    • 摘要: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focus of Russia's strategies shifted eastward, and its Far East policy had undergone several adjustments, which Firstly, adopted a policy of peaceful economic infiltration. To this end, Wit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ailway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would take the Chinese route and tried to induce the Qing Dynasty to accept the proposal. Afterwards, a forceful policy was adopted. This policy was proposed by Blazov in order to conquer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 Korea by force, which was shown in the suppression of the Boxer movement. Then it was upgraded to the invasion of China with Japan, that is, from the division and rule of Russia and Japan in northeastern China to Russia and Japan's invasion of China in disregard of China's sovereignty.%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战略重心向东转移,其远东政策也历经几次调整.先是采取和平经济渗透政策.为此,维特提出了修建取道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并想方设法诱使清廷接受这一提议.之后制定了武力压服政策.这一政策由别佐布拉佐夫提出,目的是想通过武力征服中国东北和朝鲜,俄国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充当急先锋便是武力压服的表现.再后升级至联日侵华,即从俄日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到俄日无视中国主权的结盟侵华.
    • 梁大伟; 屈宏
    • 摘要: 20世纪初,美国的“满洲开发计划”跨越了晚清和民国两个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关口,从酝酿、实施到最终破产,几经波折,其实际执行者美国远东司代理司长、四国银团总代表司戴德在该计划失败后仍试图鼓动美国银行家对中国东北投资.司戴德克拉克大学演讲通过对中国借款过程的梳理,详细剖析了该计划的波折及成因,并重点阐述了美国“满洲开发计划”及其战略价值,推行该计划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该计划与美国银行家的机遇等问题,真实再现了他试图鼓动美国银行家投资中国东北,重拾“满洲开发计划”,力主发展美国对华贸易,强势进军远东的愿望.
    • 张礼恒
    •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炮制、渲染“俄国威胁论”,既有全球战略上的考量,又有在远东地区防范、抵御俄国南下的现实需要,是英国维护既得利益的折冲手段。“俄国威胁论”所指涉的对象随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9世纪60年代前渲染的是俄国对日本的威胁,70年代以后渲染俄国威胁的重心则变成了朝鲜。通过“共同威胁”的制造和渲染,英国一度将中日朝三国收编到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战略序列中,构筑起从土耳其到日本的遏制、围堵俄国的U形防线,对东亚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张礼恒
    •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炮制、渲染“俄国威胁论”,既有全球战略上的考量,又有在远东地区防范、抵御俄国南下的现实需要,是英国维护既得利益的折冲手段.“俄国威胁论”所指涉的对象随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9世纪60年代前渲染的是俄国对日本的威胁,70年代以后渲染俄国威胁的重心则变成了朝鲜.通过“共同威胁”的制造和渲染,英国一度将中日朝三国收编到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战略序列中,构筑起从土耳其到日本的遏制、围堵俄国的U形防线,对东亚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何理
    • 摘要: "旧金山双约",即《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和《中华民国与日本间条约》,是身为战败国的日本确立战后再次崛起和确立国家走向的决定性的合约。1951年,《旧金山和约》在摒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参与的情况下,凭借美国在二战后强大的战胜国余威,根据美国战后的战略需要,成为了美国东亚太平洋战略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节节胜利,美国对于国民政府由鼎力支持转为观望态度,与此同时,美国将东亚战略目标投向了处于盟军占领下的日本,决心将日本变为其远东的战略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台湾国民政府在1951年后急于同日政府签订和约?国民政府签约究竟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主动出击还是被迫为之?蒋介石政府在战后对日关系与对日态度又如何?根据当时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国民政府在对日问题上态度暧昧,为实现其"反共复国"的图谋,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依附美国,勾结日本。首先,国民政府在国际事务上力图保持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为此多次争取代表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拟制和签订,这正是国民政府急于被承认的国际现状使然;其次,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附程度过高,受美国远东政策调整的影响,蒋介石政府也需要同日建交;最后,国民政府同日建交是符合或者说是美国对中国大陆封锁政策的一环,能更大程度地遏制新中国政权,有助于国民政府实现其"反共复国"的图谋。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此条约都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是依据当时国际形势和美国影响之下政治妥协的产物,绝对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
    • 褚鸽
    • 摘要: 19世纪中期以来,日俄两国围绕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在此展开日益激烈的争夺: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俄国施行一系列进攻性的政策、方针,致使双方矛盾急剧升级,为争夺中国东北最终走向战争.战后,出于各自侵略利益考虑,日俄由对抗走向勾结,共同瓜分中国东北.本文叙述了日本大陆政策和俄国远东政策的形成,矛盾的升级、激化,走向勾结,最后随着沙俄帝国彻底崩溃,其经营多年的远东政策随之不复存在,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数十年来的对抗页因对手的消亡而最终结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