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4288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大众心理学、学理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文华、林万贵、陈兴时等。

边缘性人格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4288 占比:99.99%

总计:474354篇

边缘性人格障碍—发文趋势图

边缘性人格障碍

-研究学者

  • 严文华
  • 林万贵
  • 陈兴时
  • 刘将
  • 刘胡敏
  • 唐宏宇
  • 宗文斌
  • 庄方
  • 李从培
  • 李建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晶晶
    • 摘要: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性障碍,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及脑病学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主要以情绪失调、冲动性、认同障碍、不良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杀或自伤等暴力行为为表现形式,人际关系模式一般较为紧张及不确定。通过梳理家庭因素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情绪行为结果,帮助BPD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对BPD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纠正,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未来研究中可继续探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
    • 李宁; 韩克艳; 王育梅; 胡蕊; 高媛媛
    • 摘要: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有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首发中青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并分析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首发中青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照纳入标椎及排除标椎,剔除21例不符合者,最终入组146例.将伴有BPD的抑郁症患者归为研究组(72例),不伴有BPD的抑郁症患者归为对照组(74例).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RC)、韦氏智能量表(WAI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对照性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临床症状,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研究组即刻记忆、语言智商数、操作智商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持续错误数多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伴有BPD的首发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与即刻记忆、语言智商数、操作智商数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伴有BPD的首发中青年抑郁症患者较不伴有BPD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为严重,人际关系敏感性更高,且患者的认知功能与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关联.
    • 周威1; 陈旭1
    • 摘要: 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展风险因素和形成机制对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依恋理论,探讨不安全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对BPD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早期的外部危险因素,最终汇聚到不安全依恋风格上,而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尤其是焦虑型和恐怖型依恋风格,又会强化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其次,不安全依恋还会对BPD个体的社会认知和情绪调节产生影响,通过依恋系统激活后的心智化缺陷和情绪失调,从而引发BPD的各种症状。最后本研究对依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关系的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 陈明星; 寸隽; 牛洪钰
    • 摘要: 以学生"小林"一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个案为例,对学生症状表现从5个方面进行了界定,通过40次的个案咨询,从环境和遗传学两个方面对"小林"同学的得病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面对边缘性人格障碍高校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同伴关注与朋辈辅导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辅导策略,以帮助该类学生安全度过校园时光.
    • 王敏言; 庄方
    • 摘要: 为了检验抑郁症治疗是否可以减轻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的几率,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选取了80名正参与抑郁症治疗的大学生作为样本(40名男性,40名女性,平均年龄20.3岁)进行研究.该研究采用的所有治疗方案都对该样本持续治疗了6个月.3种治疗方案包括:认识行为治疗(CBT),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入抑制治疗(SSRI),CBT与SSRI的联合治疗.此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将降低参与者的边缘特征指数;第2个假设是对第一个假设的开发,说明是否有重大边缘特征的降低.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将对边缘特征的降低产生最显著效果,而SSRI治疗降低程度最小.只有CBT治疗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有预防作用.
    • 顾镭
    • 摘要: 目的:探讨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4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抑郁症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增加患者的抑郁程度,不利于临床治疗.
    • 夏红利
    • 摘要: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但是笔者在接触并且深入研究了一些具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之后,深深感受到这一类来访者内心的痛苦,经过多年的研究,初步探究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脉络,并且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有了一些新的认知.但是这个课题太大,本文先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念入手,然后从现象学的角度描述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格特征,最后主要从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成长环境因素方面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做了初步探讨,在后续的文章中将会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做出详细的探究.
    • 王敏言; 庄方
    • 摘要: 为了检验抑郁症治疗是否可以减轻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的几率,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选取了80名正参与抑郁症治疗的大学生作为样本(40名男性,40名女性,平均年龄20.3岁)进行研究。该研究采用的所有治疗方案都对该样本持续治疗了6个月。3种治疗方案包括:认识行为治疗(CBT),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入抑制治疗(SSRI),CBT与SSRI的联合治疗。此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有效的抑郁症治疗将降低参与者的边缘特征指数;第2个假设是对第一个假设的开发,说明是否有重大边缘特征的降低。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将对边缘特征的降低产生最显著效果,而SSRI治疗降低程度最小。只有CBT治疗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有预防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