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云检测

云检测

云检测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气科学(气象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124206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云检测的相关文献由13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云松、康一飞、张静等。

云检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24206 占比:99.98%

总计:1124455篇

云检测—发文趋势图

云检测

-研究学者

  • 李云松
  • 康一飞
  • 张静
  • 王根
  • 吕伟涛
  • 姚雯
  • 杨俊
  • 陈劲松
  • 马颖
  • 付华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邓梦娇; 徐新; 马盈盈; 龚威; 金适宽; 胡瑞敏
    • 摘要: 云检测是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将多层感知机和辐射传输模型相结合,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信息从卫星影像中识别出云像元.该方法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获得了各种复杂陆地地表的反射率值数据集,为多层感知机提供训练样本.随后,用训练好的多层感知机模型区分FY-3D卫星MERSI II影像中的云像元和非云像元,利用CALIPSO垂直特性掩膜产品(Vertical Feature Mask,VFM)逐像元进行验证,并与MODIS云掩膜产品(MYD35)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以VFM数据集为标准的情况下,多层感知机识别云的总正确率为76.25%,其中在夏季和低纬度地区效果最好,如赤道附近地表识别的准确率可达到91.74%,而在城市、农田和裸地等复杂地表类型条件下的云检测识别正确率分别为83.37%、84.52%和73.11%,分别高于MYD35产品的83.25%、83.31%和72.66%.为了进一步验证多层感知机结合辐射传输模型云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将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得到的训练样本分别用于k-最近邻、朴素贝叶斯以及随机森林算法,并与本文多层感知机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将多层感知机和辐射传输模型相结合具有更高的正确率.
    • 刘广进; 王光辉; 毕卫华; 刘慧杰; 杨化超
    • 摘要: 遥感影像云检测是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的第一步,针对传统的云检测算法小块薄云检测效果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密集连接网络遥感影像云检测方法。首先,将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提供的影像人工勾取云矢量并制作云标签,再将其进行顺序裁剪、色彩抖动、旋转等预处理,以增广样本量;然后,将预处理过后的遥感影像及其标签一并输入到以DenseNet作为编码器与解码器的神经网络中,编码器与解码器之间加入级联的空洞卷积模块以增大感受野,双注意力机制与全局上下文建模模块以抑制一些无关的细节信息;最后,经过实验验证表明其精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交并比可以达到91%以上,较传统云检测算法有较大提高,可以很好地提取小块薄云。
    • 杜家昊; 周晴; 赵文杰
    • 摘要: 针对以往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对雪地等特殊地貌识别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基于偏好型支持向量机(preference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VM)提出一种云检测技术。利用图像的灰度特征和纹理特征,提取图像的能量、对比度、逆差矩、熵、自相关性以及平均灰度值6个分类指标,使用偏好训练的方式,提高对云和普通地貌的识别准确率,准确区分云和雪地等特殊地物。实验结果表明,PSVM方法综合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7.66%,特殊地貌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31%,相比于传统的云检测算法性能提升显著。
    • 郭玲; 韩迎春; 蔡浩宇; 张正军; 严涛
    • 摘要: 本文采用超像素分割方法,针对传统的SLIC算法进行研究,通过提高分割精度来提高云检测的准确率。为了改进SLIC算法中的聚类效果,采用马氏距离代替SLIC算法中的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利用阈值法对划分出的每个超像素进行二值化处理,即将云和地物分类。本文设改进前算法为O-SLIC,改进后算法为M-SLIC。在本文建立的云图数据库上将二者进行了比较,得到以下结果:M-SLIC算法的云识别率比O-SLIC算法的高;M-SLIC云检测的ROC曲线面积比O-SLIC算法大且最优分类点更靠近(0, 1)点。这些结果说明对于云图数据库中的大部分图像,M-SLIC算法相比于O-SLIC算法具有改良效果。M-SLIC算法综合了聚类和分类的特点,利用马氏距离,使算法在云检测的准确率上有所改善。
    • 张利斌; 石文轩; 孙世磊; 高旭东
    • 摘要: 使用人工特征的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采用恒定或自适应阈值,只考虑了单个像素的光谱信息,未考虑像素之间的相关性,对图像噪声较为敏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层级特征融合U-Net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用于遥感图像云检测。该算法在U-Net网络对称编解码架构的基础上进行多层特征融合以及残差连接,改进网络的特征表达能力。实验数据显示,该算法在MODIS数据集各场景平均预测精度达95.26%,平均交并比达88.79%;在Landsat-8数据集中,预测精度达96.56%,平均交并比达93.33%。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与更强的泛化能力,在云检测任务中实现了更好的预测精度。
    • 王曦; 刘健; 杨冰韵
    • 摘要: 基于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FY-3D/MERSI-Ⅱ(FengYun-3D/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Ⅱ)红外通道数据,结合星载激光雷达主动探测数据,开展北极地区夏季云检测模型研究。采用概率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并引入损失率,对相关阈值进行优化,提出适用于北极夏季的红外云检测方案,构建了基于置信度结果的云检测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云检测模型的检测结果与时空匹配的星载主动探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个例统计结果显示置信度高于0.8,云像元检测一致性100%。当置信度低于0.2时,存在10.15%云像元误判为晴空像元,误判云像元多为云顶高度在4~6 km之间的单层云,可能是卷云引起的误判。
    • 吴文涵; 麻金继; 孙二昌; 郭金雨; 杨光; 王宇瑶
    • 摘要: 有效的云检测与云相态判识对于农业、气候及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数据的获取离不开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数据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众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卫星遥感数据的支持。随着高精度传感器的发展,传统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大规模、高维度数据的高效挖掘与处理,因此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波段遥感影像的云检测及云相态判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MODIS云产品影像作为样本,将不同波段信息作为特征值,分别建立针对云检测与云相态判识研究任务的多个数据库,并采用DeepLab V3+模型进行训练并预测,从而完成高精度的云检测及云相态判识任务。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高效便捷、特征提取能力较强,将多波段作为特征值输入模型进行预测时,该方法展现了良好的结果。
    • 王纪辉; 李峰; 鹿明; 马骏; 郭毅
    • 摘要: 针对高分四号(GF-4)卫星影像波段较少导致传统云检测算法难以区分云与冰雪像元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时相多通道云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GF-4卫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和配准,然后利用云与典型地表的光谱差异得到潜在云像元,之后利用序列GF-4卫星影像之间的差异识别出移动的云像元,最后利用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亮度温度来去除冰雪像元。该算法在海南、辽宁和安徽3个研究区域进行验证,并将检测结果与传统单时相云检测算法、支持向量机(SVM)云检测算法和实时差分(RTD)云检测算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其他3种云检测算法,准确识别率均达到90%以上,误检率均低于5%,有利于GF-4卫星影像的进一步利用。
    • 狄迪; 周镕连; 赖睿泽
    • 摘要: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成像仪的云观测资料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领域的各项研究中。由于卫星的观测方式和地球曲率导致其存在视场偏差,与其他资料联合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影响。针对风云四号A星成像仪的视差问题,首先使用模拟的云顶高度和实际的卫星天顶角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证实云顶高度越高或者卫星天顶角越大则视差越大,尤其对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仪,视差影响更需要被重视。随即分别使用CALIPSO云层数据和3套台风最佳路径集来检验视差订正前、后的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仪(AGRI)云检测产品和台风中心定位的精度,结果证明所用的视差订正方法是有效的,并指出在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的精确定量应用中,视差不可忽视。
    • 方火能; 璩泽旭; 王元乐; 肖化超; 王鹏; 王国玺
    • 摘要: 为提高有效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效率,将星载遥感图像按照多个压缩子块为单位来构建图像景,对每个图像子块进行实时云检测处理,并统计每景图像中的云占比;同时利用卫星姿轨控数据对图像景中心点进行实时定位,将图像景中心定位信息与星上预置的感兴趣区域模板库进行匹配.联合景图像的云占比及匹配结果,判定当前景图像是否进行云剔除填充,对非云及感兴趣区域景图像进行常规压缩;对厚云及非感兴趣区域的薄云景图,采用大压缩比进行压缩.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云检测结果及景图重要度来指导图像压缩,显著降低了厚云区及不感兴趣薄云区景图压缩后的数据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