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角动量
轨道角动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5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98239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光电工程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15年全国天线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年会等;轨道角动量的相关文献由17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邦红、高春清、张超等。
轨道角动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8239篇
占比:99.63%
总计:98606篇
轨道角动量
-研究学者
- 郭邦红
- 高春清
- 张超
- 范榕华
- 章献民
- 郑史烈
- 张文杰
- 郭建军
- 张子静
- 赵远
- 张智深
- 杨中民
- 甘久林
- 衡小波
- 付时尧
- 柯熙政
- 张程贤
- 赵生妹
- 尹霄丽
- 岑龙柱
- 李龙
- 金晓峰
- 侯金
- 杨春勇
- 池灏
- 陈少平
- 高明伟
- 齐晓庆
- 张建东
- 余思远
- 李朝晖
- 陈书青
- 高社成
- 刘义东
- 吕宏
- 张沛
- 李硕
- D·R·埃尔戈特
- 刘康
- 史保森
- 李瑛
- 王宏强
- 陈钰杰
- 崔小舟
- 王义平
- 王伟
- 王健
- 白志勇
- 范滇元
- 闫林玉
-
-
杨冬华;
王洋;
刘杰;
揭文军;
廖希;
金纯
-
-
摘要:
电磁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具有模值相互独立且正交的特性,能用于无线通信中提高频谱效率和通信容量,因而备受关注。针对基于矩形阵列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不易与基于均匀圆形阵列的OAM复用相结合,以及高模态OAM波的大发散性与高衰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型矩形阵列生成OAM波的方法;为进一步优化矩形阵列的性能和降低复杂度,利用遗传算法实现了阵列稀疏化。仿真结果表明:能在不改变既有主动天线单元的前提下,高效生成OAM波;可将矩形阵列的总元素减少约25%,实现峰值旁瓣电平(peak side lobe level,PSLL)降低70%,稀疏后的信道容量与稀疏前非常逼近。该方法将有助于OAM在现有的MIMO与2D天线阵列中的应用。
-
-
胡海峰;
詹其文
-
-
摘要:
传统光学手性测量是基于物质结构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响应的差异实现的,而光的圆偏振状态对应光子自旋角动量(SAM)状态。光子轨道角动量(OAM)的发现为光子状态扩展了新的自由度,在手性测量领域引入光子OAM态有助于探索新的物质手性测量方法。从光子SAM、OAM以及光学手性的基本概念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光子OAM的手性测量方法。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光子OAM态可以增强传统圆二色谱的测量。另一方面,基于光子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或光场与分子电四极矩的高阶相互作用,手性信号可以通过直接改变光子OAM量子数的符号进行测量。此外,高阶光子OAM态可用于提高尺寸较大的颗粒的手性响应。最后讨论了光场时空涡旋调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在手性测量中的潜在应用。
-
-
欧阳旭;
张明偲;
杨清帅;
曹耀宇;
徐毅;
李向平
-
-
摘要:
1992年Allen等认识到光子可以携带轨道角动量(OAM),其表现为波前的螺旋相位分布。由于其独特的光场分布以及其拓扑荷理论上可取任意整数等特性, OAM光束在超分辨成像、高密度数据编码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对微纳尺度下OAM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新机制的研究,有望为现代光子器件以及多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本课题组利用OAM光束在纳米结构上实现多维信息复用以及OAM光束拓扑荷的探测技术,并对纳米尺度OAM光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
-
-
摘要:
光子的轨道角动量(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能够形成一个无限维完备的Hilbert空间,是一种具有无限维度的独特物理自由度。在信息处理中,光子的轨道角动量可以大幅度增加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的容量。具有轨道角动量的单光子源是高维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器件,此前的实现方案是非线性参量下转换加螺旋相位片,其固有的概率性和低效率制约了大容量高维量子信息处理的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中山大学王雪华、刘进教授研究团队提出、设计并制备出一种基于GaAs半导体微环谐振腔的量子光源结构,实现了触发式高亮度的轨道角动量单光子源。
-
-
潘婧;
王豪;
付星;
柳强
-
-
摘要:
艾里光束作为一种具有自加速特性的无衍射光束,在光镊、光学成丝、成像、表面等离子激发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应用潜力。而在艾里光束基础上引入涡旋项可以丰富光场特性,同时利用艾里光束特性与涡旋相位特性为光场分布调谐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也引入了更多的动力学演化特性。以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系下艾里光束的特性与应用为切入口,系统介绍了各类艾里涡旋的参数调谐与演化特性,包括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系下单个艾里涡旋在各个情况下的演化特性、产生方式与应用,以及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系下的艾里涡旋叠加光束的奇特性质等,为系统了解艾里涡旋参数及动力学特性提供参考,进而为产生具有更加丰富性质的光场打下基础,对扩大艾里涡旋的实际应用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
-
樊海豪;
朱刘昊;
台玉萍;
李新忠
-
-
摘要:
为研究高阶衍射级光束的轨道角动量,基于计算全息法在空间光调制器的傅里叶平面产生了不同衍射级的完美涡旋光束,并利用球面波干涉法对其拓扑荷值进行了测量。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衍射级p上的整数阶和分数阶完美涡旋光束的拓扑荷值l都满足l=mp的关系,其中m是相位掩模板的拓扑荷值。并进一步对不同衍射级的光学涡旋阵列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学涡旋阵列中光学涡旋的拓扑荷值满足l=p的关系,高阶衍射级上的衍射光束比+1级衍射光束具有更大的轨道角动量。该研究为光学涡旋及光学涡旋阵列进一步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参考。
-
-
王纺翔;
陈巍
-
-
摘要:
信息安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子密钥分发(QKD)利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对信息实现计算复杂度无关的安全加密,是下一代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选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以结合诱骗态的BB84协议为代表的QKD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并逐渐开始了规模化部署。持续探索基础方案和核心技术是推动QKD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单回合通信中,基于高维量子态编码的高维QKD(HD-QKD)技术具有更高的信息承载效率和更强的抗噪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发展和应用潜力,已成为当前QKD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光子的轨道角动量(OAM)自由度原则上具有无穷维希尔伯特空间,是实现HD-QKD的重要物理资源。重点回顾了基于OAM光子态的HD-QKD的发展历程,梳理并讨论了该研究方向的主要技术成果和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
-
-
-
摘要:
史保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光学学会光量子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从事量子信息、非线性光学、集成光学及量子光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近年来在Nat.Photon.,Nat.Commun.,PRL/X等著名学术刊物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及2014、2016和2018年中科院优秀导师奖。
-
-
史保森;
贾晓军;
陈理想
-
-
摘要:
光子既是经典信息也是量子信息的理想载体。单个光子不仅可以携带自旋角动量,还可以携带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909年, Poynting就将宏观上光波的圆偏振态和微观上单个光子的自旋角动量联系起来。但直到1992年,荷兰Leidon大学的Allen等才在理论上确认光子也可以携带另外一种形式的角动量――轨道角动量,它来源于光波的螺旋相位。
-
-
赵丽娟;
赵海英;
徐志钮
-
-
摘要:
为了实现高纯度轨道角动量模式的传输和放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轨道角动量的受激布里渊放大的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设计.利用有限元法在C波段内对该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的传输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可支持66种轨道角动量模式的高纯度传输和放大,其传输的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纯度均高于99.4%.通过对不同拓扑荷数的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布里渊增益谱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均具有较高的布里渊增益系数(>7×10^(-9)m/W),与现有的性能最优的OAM放大器相比提高了4—5个数量级,实现了较高的信号增益.该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的综合性能显著优于现有基于受激布里渊放大的光纤放大器和掺杂稀土离子的光纤放大器,这使其能够稳定、准确地对OAM模式进行同步放大和长距离传输,为轨道角动量模式激光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
-
-
-
Hou Feihong;
候飞红;
Jia Junliang;
贾俊亮;
Wang Chenhui;
王晨辉;
Zhang Pei;
张沛
- 《陕西省物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不可区分态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现出来的自由度间的不可区分性并非是量子系统独有的性质.以经典光场的偏振态和轨道角动量的空间模式构成混合不可区分态并对这个态进行研究,通过它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验证它的自由度间的不可区分性.类比偏振的琼斯矩阵形式引入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矩阵表示,并给出轨道角动量模式变换与旋转的矩阵形式.通过对空间模式的周期演化在模式子空间引入Pancharatnam相位,不同的演化过程对应不同的Pancharatnam相位.通过这种办法使偏振与空间模式的不可区分态在整体上获得一相对相位.在线性基矢下测量,违反贝尔不等式的最大值随着相对相位呈周期性变化,对测量基矢引入同样的相对相位可以消除这种周期变化.
-
-
Cheng Mingjian;
程明建;
Guo Lixin;
郭立新;
Zhang Yixin;
张逸新
- 《第十三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采用瑞托夫近似方法,分析研究了在弱湍流海洋通道中,湍流对拉盖尔高斯(LG)光束的轨道角动量探测概率、串音概率以及螺旋谱分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湍流海洋中,湍流对信号轨道角动量探测概率的影响在其传输几十米以后已经非常明显.海洋湍流会明显降低信号轨道角动量探测概率,使得轨道角动量串音变强,螺旋谱扩展严重.海洋湍流影响随着轨道角动量角向模式、径向模式增加,以及发射波长减小而增加.较长的发射波长能降低海洋湍流影响,但考虑到海洋散射和吸收作用,蓝绿波长仍然是最佳选择.
-
-
-
Jia Junliang;
贾俊亮;
Fu Dongzhi;
付栋之;
Zhang Pei;
张沛
- 《陕西省物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光子轨道角动量量子态具有高维和光学涡旋特性,在经典和量子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对其研究已成为物理学的一个热点.本实验研究了利用Sagnac干涉仪干涉的方法将具有不同轨道角动量的光束无破坏地分离到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光子轨道角动量分束.实验中利用此分束器验证了对几种不同轨道角动量态(包含叠加态)的分离,得到了与理论预期相符的实验结果.这种对轨道角动量态的区分的方法相比已有的其他区分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可用于区分叠加态,可以达到单光子水平.这种干涉仪方法将不同的轨道角动量本征态与路径耦合,实现了自旋轨道角动量-路径纠缠.文中最后用偏振耦合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无损的多级级联方案,这种新方案有望应用在高维编码上,在高密度通信、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
-
-
KE Xizheng;
柯熙政;
WANG Jiao;
王姣
- 《第十四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讨论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西安理工大学在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轨道角动量)复用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轨道角动量多路复用是在继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码分多路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和空间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技术之后出现的一个多路复用技术.研究了涡旋光束的生成、传输、波前校正以及检测,讨论了大气湍流对OAM叠加态的影响.研究成果为OAM复用通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