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器
轨道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96481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大自然探索、知识就是力量、航天员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7届学术年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09年中国宇航学会学术年会等;轨道器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山、士元、小默等。
轨道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64813篇
占比:99.99%
总计:2965109篇
轨道器
-研究学者
- 江山
- 士元
- 小默
- 庞之浩
- 禹志
- 周伟江
- 崔平远
- 徐瑞
- 朱圣英
- 杨敏
- 涂志均
- 焦维新
- 王立胜
- 郑永春
- 闫小康
- 阳光
- 高艾
- 于正湜
- 刘林
- 刘汉武
- 刘鲁江
- 周晓飞
- 周盛雨
- 土星
- 姚旭
- 常立平
- 张华
- 张宝明
- 张遐圻
- 张雪松
- 朱岩
- 李天义
- 杜善亮
- 杜庆国
- 杨延蕾
- 汤靖师
- 沈卫华
- 王蔚
- 王连国
- 王金童
- 白云飞
- 盖建宁
- 瞭望(摘编)
- 程晓丽
- 纪实
- 维方
- 苗文博
- 谈寅
- 谢天
- 赵晨
-
-
翟盛华;
董超;
田嘉;
惠腾飞;
李雄飞
-
-
摘要:
1引言2021年11月,我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ESA)“火星快车”(MEX)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前,双方向各自探测器通过上行指令做好工作准备。在约定时刻,由“祝融”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通信距离约4000km,通信时长10min。
-
-
张铁钧
-
-
摘要:
到2021年12月,圆满完成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第三步的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已成功实施一周年。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组成,这个"团队"就像接力队一样,通过"接力"方式,把月球样品送回地球。那么,为什么不只派一个成员,独自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呢?
-
-
-
王立胜;
杨敏;
涂志均;
王迪;
谈寅;
丁琳;
王卫楠
-
-
摘要:
针对嫦娥五号任务中轨道器平台系统的严苛要求,传统卫星电子系统设计架构已无法完成任务,需寻求新的系统解决方案。本工程任务中国内首次采用综合电子一体化系统架构,将功率电子、信息电子、射频电子进行柔性配置,实现供配电、火工品与电分离控制、数据管理、热控、机构驱动控制、力学环境检测、遥控、遥测、数传等整器电平台功能,最大限度共享资源,降低设备数量和重量,同时实现了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与传统方案相比,综合电子架构对系统优化减重达40%以上,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圆满完成工程任务。
-
-
毛国斌;
袁勇;
杨延蕾;
禹志;
瞿水群;
陈辉;
王勇;
张华;
常立平
-
-
摘要:
嫦娥五号轨道器是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探测器的组成部分,具有大承载、轻量化、质心要求零配平、总装实施困难等技术难点。对轨道器的构型布局设计及关键实现环节进行了阐述,包括基本构型设计、构型设计对结构轻量化的贡献、横向质心零配平设计、总装实施创新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轨道器的总装设计与系统集成,通过了地面与飞行验证。
-
-
杨敏;
何志壮;
谈寅;
张维;
禹志;
夏小东
-
-
摘要: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多器组成,其中轨道器构型为多舱段结构。各器间及各舱段间的信息网络采用1553B总线,各器之间、各舱段之间通过分离连接器进行电信号的传输,因此1553B总线需设计为穿舱的结构。本文论述了轨道器1553B总线网络的设计方案情况,通过对比两种设计方案,并主要针对经过低频连接器的1553B总线网络上的各个RT终端进行物理层和协议层的性能测试,确定了采用主总线与短截线穿舱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同时由于飞行器分离,1553B总线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组,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总线开关的方式进行总线重组方案设计,当舱段分离前,将相应的总线开关进行加电,切换到终端匹配电阻的模式,从而形成完整的总线结构。此种设计方案为多舱段飞行器间的总线网络设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示例。
-
-
禹志;
王金童;
刘汉武;
赵晨;
杜善亮;
杨延蕾;
常立平
-
-
摘要:
嫦娥五号轨道器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轨道飞行器与飞行器、飞行器与舱段间的多次分离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为控制包络,降低质心,采用了多器多舱体串联组合构型,舱体间相互套叠,舱体与设备之间的间距极小。针对分离体构型布局复杂、分离体精确建模困难、分离安全间距小问题,提出了一种分离安全包络设计方法,经分离动力学仿真分析和在轨飞行验证,分离安全包络设计方法正确,满足任务要求。
-
-
赵晨;
刘志强;
陈诚;
王晓锐;
周坤;
周健;
李天义
-
-
摘要:
针对嫦娥五号轨道器在环月轨道工作的复杂光照、多负载变化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双母线设计的深空运输航天器能量平衡设计与评估方法,实现环月轨道器的高效能源利用,在轨能量情况准确预估与快速决策。该方法通过在轨飞行数据进行验证。对轨道器能源系统配置优化方法、能源评估建模与验证做出概要介绍,可以作为后续月球探测能源系统设计的参考。
-
-
宋大亮
-
-
摘要:
探月三期工程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3个部分中“回”的部分,其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及返回器组成,轨道器、上升器是探测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月三期工程轨道器、上升器采用同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其推进分系统主发动机,为轨道器和上升器提供各项工作所需的冲量。考虑到针栓式喷注器结构简单、燃烧稳定性好、可实现高性能,轨道器、上升器推进分系统主发动机推力室采用针栓式喷注器。
-
-
黄磊;
陈少伍;
徐宝碧;
丁林;
李海涛;
程承
-
-
摘要:
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轨道器在欧空局(ESA)所属的欧洲空间操作中心(ESOC)开展测控对接的试验项目。重点分析了在ESOC参考测试站和国内测控站开展对接试验时试验项目及方法上的异同。从对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嫦娥五号轨道器与欧空局所属库鲁站、玛斯帕拉玛斯站天地接口匹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BACC)与ESOC之间地地接口匹配,相关技术参数满足嫦娥五号任务要求。从欧方对接试验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了较为深刻的启示,从对接模式、试验条件、项目和方法4个方面为今后国内站测控对接提供了重要参考建议。
-
-
-
彭玉明;
李爽
-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7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为了提高火星进入段自主导航精度,本文利用火星轨道器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速度测量信息并结合惯性测量单元(IMU)的输出进行组合导航。在建立探测器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的基础上,针对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计算复杂、线性化误差大、滤波稳定性不好等问题,提出了基于UKF的轨道器辅助导航方法,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
-
汤靖师;
刘林
-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2007年航天测控技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低轨卫星的两个最重要的轨道根数a(半长径)和e(偏心率)的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大气耗散作用和中心天体非球形引力位中的奇次带谐项J2/-1(1≥2)与动力学扁率项J2的比值:|J2/-1/J2,而该比值对于地球、月球和火星各为10-3,10-1和10-2。因此,低轨地球卫星轨道a和e的变化及其轨道寿命主要受大气作用的制约。而月球低轨卫星的相应变化及轨道寿命则主要受奇次带谐项J2/-1(1≥2)作用的制约,且与轨道倾角i有密切关系。对于火星低轨卫星,因大气作用较弱,其轨道偏心率e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轨道寿命显然也主要决定于奇次带谐项J2/-1(1≥2),即通过对偏心率e的长周期影响导致近火点高度hρ有明显变化而制约其轨道寿命,但与倾角i的关系又不同于月球卫星。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火星低轨卫星轨道变化的特征(特别是与地球卫星和月球卫星变化规律的差别),并有相应的数值验证。结果表明,火星低轨卫星的轨道偏心率e的变幅可达0.02~0.03,高度低于100km的近圆轨道,其近火点高度会很快降为零而与火星相"撞",但这主要发生在极轨(i=90°)卫星,而随着i的减小,e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这一特征确与月球低轨卫星有明显差别。
-
-
-
-
-
杜涛;
杨勇
- 《全国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美国航天飞机是二十世纪人类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人类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航天飞机并没有全部实现最初的设计理念,但是为今后航天器发展开辟的道路是会一直延续下去.航天飞机也是人类历史上带翼飞行器的第一次跨大气层飞行,美国从中积累了大量对此类气动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因此,深入研究美国航天飞机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化跨大气层飞行器的气动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设计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着这个思想,本文介绍了我院研发中心近年来对美国航天飞机的气动特性认识和研究上取得的一些积极结果。
-
-
杜涛;
杨勇
- 《全国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美国航天飞机是二十世纪人类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人类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航天飞机并没有全部实现最初的设计理念,但是为今后航天器发展开辟的道路是会一直延续下去.航天飞机也是人类历史上带翼飞行器的第一次跨大气层飞行,美国从中积累了大量对此类气动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因此,深入研究美国航天飞机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化跨大气层飞行器的气动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设计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着这个思想,本文介绍了我院研发中心近年来对美国航天飞机的气动特性认识和研究上取得的一些积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