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踇外翻

踇外翻

踇外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12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基层医学论坛、解剖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等;踇外翻的相关文献由3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中、付中国、南少奎等。

踇外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4.5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312 占比:95.14%

总计:1379篇

踇外翻—发文趋势图

踇外翻

-研究学者

  • 张建中
  • 付中国
  • 南少奎
  • 孙超
  • 张兴飞
  • 张殿英
  • 徐海林
  • 方真华
  • 施龙
  • 李云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军; 汤永志; 王杰; 曾宪铁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17年因"右足踇外翻畸形"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右足疼痛症状未缓解,并逐渐出现踇内翻畸形,于2020年10月到天津市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就诊,门诊以"右足后天性踇内翻畸形"收入院。入院后专科体格检查:右足外观呈踇内翻畸形(图1A),第一跖骨内侧可见纵行切口,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右足第1~4趾爪形趾畸形,第1趾间关节背侧略红肿,轻度压痛,第2~4趾近端趾间关节背侧可见胼胝体,无压痛。
    • 俞淮曦; 蒋逸秋
    • 摘要: 目的:比较单纯Lapidus术与Lapidus联合内侧Lisfranc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第1跖楔关节不稳定的踇外翻畸形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伴有第1跖楔关节不稳定的踇外翻畸形患者60例(73足),其中30例(38足)采用单纯Lapidus术治疗(对照组),30例(35足)采用Lapidus联合内侧Lisfranc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测量并评估负重位影像学指标,包括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TSP)及第1跖骨头外侧缘“圆弧征”;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AOFAS评分)及跖趾关节功能评级。结果:术后1年两组患者HVA、IMA、TSP及第1跖骨头外侧缘“圆弧征”发生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OFA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HVA、IMA、TSP数值及第1跖骨头外侧缘“圆弧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OFA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Lapidus联合内侧Lisfranc内固定术是治疗伴有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踇外翻畸形的可靠手术方式。
    • 王文成; 张兴飞; 许亚军
    • 摘要: 背景:踇外翻的手术治疗包括骨性手术及软组织的平衡手术,目前多凭借术者的经验制定手术方案。踇外翻的手术方式众多,病理变化复杂多样,没有一种手术能彻底解决踇外翻所有的问题,且手术疗效不确切,学习曲线也较长。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踇外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digital technology,biomechanics,finiteelement,digitalorthopedics,osteotomy",中文检索词为"踇外翻,数字化技术,生物力学,有限元,数字骨科,截骨术",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总计英文文献571篇,中文文献350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其中的4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临床上治疗踇外翻时,利用软件进行三维仿真模型重建,在不同工况下模拟手术操作,分析矫形效果,这对于术前规划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有利于降低踇外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矫形效果;(2)利用计算机软件行三维建模及有限元足底应力分析,对于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及术后临床疗效评估优势明显;(3)3D打印踇外翻截骨导板及骨骼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够使踇外翻患者得到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治疗。
    • 王文成; 张兴飞; 许亚军
    • 摘要: 背景:踇外翻的手术治疗包括骨性手术及软组织的平衡手术,目前多凭借术者的经验制定手术方案.踇外翻的手术方式众多,病理变化复杂多样,没有一种手术能彻底解决踇外翻所有的问题,且手术疗效不确切,学习曲线也较长.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踇外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allux valgus,digital technology,biomechanics,finite element,digital orthopedics,osteotomy",中文检索词为"踇外翻,数字化技术,生物力学,有限元,数字骨科,截骨术",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总计英文文献571篇,中文文献350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其中的42篇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临床上治疗踇外翻时,利用软件进行三维仿真模型重建,在不同工况下模拟手术操作,分析矫形效果,这对于术前规划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有利于降低跨外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矫形效果;②利用计算机软件行三维建模及有限元足底应力分析,对于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及术后临床疗效评估优势明显;③3D打印踇外翻截骨导板及骨骼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够使踇外翻患者得到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治疗.
    • 黄远清; 易远历; 朱亚平
    • 摘要: 目的:探讨足内侧跖楔关节融合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重度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足内侧跖楔关节融合+Akin截骨治疗,33例)和对照组(足内侧跖楔关节融合治疗,27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踇外翻角(HAV)、第1跖骨间角(IMA)、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一后足功能评分,比较HAV、IMA矫正度数、手术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V、IMA均较术前缩小,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HAV明显小于对照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矫正度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内侧跖楔关节融合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可有效纠正足畸形,改善踝及后足功能、外观,达到满意疗效且安全性高.
    • 李岩
    •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下籽骨轴位形态指标在踇外翻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69例踇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踇外翻矫形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行籽骨轴位X线拍摄,测量患者术前与术后籽骨轴位片籽骨位置、籽骨旋转角的情况,评估踇外翻患者足畸形程度;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籽骨轴位形态指标与踇外翻患者诊断相关性.结果 术前籽骨轴位籽骨位置、籽骨旋转角与胫侧籽骨位置显著高于术后(P<0.05);籽骨复位组的籽骨轴位籽骨位置、籽骨旋转角与胫侧籽骨位置显著低于籽骨未复位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籽骨轴位籽骨位置与胫侧籽骨位置呈弱相关(P<0.05),籽骨轴位籽骨位置与籽骨旋转角呈强相关(P<0.05),胫侧籽骨位置与籽骨旋转角呈中等相关(P<0.05).结论 籽骨轴位籽骨位置、籽骨旋转角作为X线下籽骨轴位形态指标,能补充X线负重正向位的缺陷,反映踇外翻患者足畸形严重程度与术后籽骨复位情况.
    • 陈波; 雷钧; 魏勇; 王斌
    • 摘要: 目的 对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8月在海警总队医院治疗的青少年踇外翻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分别采用改良McBride手术和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治疗.术前和术后随访1年行足部X射线检查,测量外翻角(IMA),第1、2跖骨间角(HVA)和第4、5跖骨间角(IM 4-5),采用AOFAS功能评分评估前足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结果 ①术后随访1年,实验组患者HVA、IMA、IM 4-5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随访1年,实验组患者双足第2~5趾骨、第1跖骨、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的平均冲量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可能通过降低第1跖骨区压力和负重,改善踇外翻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吴辉; 罗栩伟; 冯刚; 杨飞; 李亮
    • 摘要: 目的 评估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足踝外科采用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截骨和Akin截骨手术治疗的28例(35足)中重度踇外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截骨愈合时间;术后第3、6月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踌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记录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比较;采用Roles-Maudsley评分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共27例(34足)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或伤口裂开发生;所有患者的两处截骨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7±0.4)月,无截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HVA、IMA、AOFAS、VAS均降低(均P<0.05).患者满意率92.6%.结论 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踌外翻疗效良好.
    • 张明珠; 张树; 何慧婧; 孙超; 王显军; 张建中; 魏芳远; 曲峰; 王智
    •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踇)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有症状的144例(237足)女性(踇)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9~ 84(53.79±13.04)岁.根据籽骨嵴是否磨损分为籽骨嵴磨损组与籽骨嵴无磨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第1~2跖骨间角(IMA)、(踇)外翻角(HV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正位胫侧籽骨分度、冠状面籽骨分度、第1跖骨旋转角(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β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界值.结果 144例(237足)患者的IMA为13.85°±3.15°,HVA为31.52°±11.23°,DMAA为18.10°±8.08°,α角为22.78°±6.89°,β角为15.01°±6.45°.两组参数比较,除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1,P>0.05)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05(1.02 ~1.09),P<0.01]、冠状面籽骨分度[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4.41(2.90 ~6.70),P<0.01]是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界值为53.5岁(灵敏度85.1%、特异度56.6%),冠状面籽骨分度界值为1.5度(灵敏度90.4%、特异度67.8%).结论 女性(踇)外翻患者中,籽骨嵴磨损与年龄和冠状面籽骨分度增加有关,与IMA、HVA、DMAA、正位籽骨分度及第1跖骨旋转角度无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