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院
议院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财政、金融、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北方论丛、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
议院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石文玉、宋德华、洪岩等。
议院
-研究学者
- 石文玉
- 宋德华
- 洪岩
- 谢丹
- 郭映普
- Alex Morales1
- Kitty Donaldson1
- P.Hennicke
- Tim Ross1
- 久玉林
- 于东智
- 任继新
- 何一立
- 侯杰
- 关金宝
- 刘文星
- 刘轶强
- 卢智
- 叶剑雄
- 吴黎明
- 周伟
- 周厚康(摘)
- 周启乾
- 周金恋
- 周长林
- 夏东元
- 姜朝晖
- 孔祥吉
- 孙训华
- 安思源(校)56
- 宋晨
- 尹鸿伟
- 崖丽娟
- 张卫平
- 张泽洪
- 张立
- 张荣臣
- 张锡勤
- 戎昌海
- 托比·赫尔姆英1
- 晓航
- 晓风
- 曹正文
- 曾丽雅
- 朱仁显
- 朱俊1
- 朱光甫
- 朱兵
- 李三谋
- 李吉杰
-
-
胡其柱
-
-
摘要:
郑观应早年怀抱儒道济世之心,批评恶俗劣习,借助因果报应和天诛神谴劝导世人弃恶从善,间或透露出对国家介入的期待.担任买办日久,他更加意识到洋商背后的国家强力支持,遂萌生通商务、兴制造、强国家的洋务思想.参与洋务受挫和中法战争又让他转变观念,形成"以议院书院为体,以通商制造为用,以中国圣教为本"的变法理念.追溯郑观应思想的演进路径,分析其变法思想的转换轨迹,厘清儒家关怀、道教信仰和西学知识在其思想架构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郑观应及其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
-
-
-
-
-
王富聪1
-
-
摘要:
鸦片战争前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议会、选举、总统等制度做了初步的介绍和较高的评价,但尚未契合其实际,还属于初步了解层面。洋务运动时期的驻外使节实地考察了西方政体,政府官员在政治实践中提出设议院,他们对西方政体利弊之所在都有一定的研究。对西方政体既有推崇,也有批判,并对议会政体和共和政体做了分析比较。早期改良思想家思想最为活跃,言论最为激进,研究对象和内容也最为广泛,提出了明确的设议院目标,认识逐渐深化。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人士提出开国会、立宪法,并对之进行了适时的变通利用,认识上达到了吸收利用层面。纵观这一时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识,体现了从初步了解层面到深入认识层面再到吸收利用层面的进程。
-
-
托比·赫尔姆英1;
马玲(编译)1
-
-
摘要:
杰里米·科尔宾的“影子内阁”,像往常一样聚集在下议院的诺曼·肖北翼召开每周例会。茶点已上桌,气氛很严肃,几乎阴沉到了极点。负责养老金事务的影子外交大臣玛格丽特·格林伍德做了一次演讲,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工党高层团队的成员对保守党关于对最贫困人口实行紧缩的政策表示失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