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知转喻

认知转喻

认知转喻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591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学理论、华章、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认知转喻的相关文献由72位作者贡献,包括付臣静、焦丽、刘彬等。

认知转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1.17%

专利文献>

论文:5912 占比:98.83%

总计:5982篇

认知转喻—发文趋势图

认知转喻

-研究学者

  • 付臣静
  • 焦丽
  • 刘彬
  • 张成进
  • 李世琴
  • 段彩玉
  • 王芳
  • 肖薇
  • 袁毓林
  • 邹幸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秀华; 王永霞
    • 摘要: 转喻既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而产生的思维方式。本文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国内外40余年的转喻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展望,旨在厘清转喻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转喻研究发展动向。研究发现已有学者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角度进行转喻研究,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实证研究匮乏,转喻研究呈现跨学科趋势。本研究期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拓宽思路并提供新的视野。
    • 孙毅; 周锦锦
    • 摘要: 转喻被认作一种深层次认知手段,对于人类认知思维方式和概念知识结构可施加直接乃至根本影响。本文试图将认知转喻这一新型理论工具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主张培养和运用转喻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汉语水平作用显著,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验证这一假设,为培养留学生汉语转喻思维能力,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提供针对性策略。
    • 谢彦君; 席建国
    • 摘要: “冰墩墩”作为冬奥吉祥物深得人心,点燃了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情,但鲜有人关注“冰墩墩”构式背后的认知转喻理据。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语义、形式、语音、文化四个层面分析“冰墩墩”名称背后的认知转喻理据,得出如下结论:(1)“冰墩墩”构式以“冰+叠词”的形式区别于常规的“冰+N”构式,且在冬奥会语境下经历了合二为一的语义整合,获得了独特的构式义。(2)汉语构式“冰墩墩”具有四位一体的转喻认知特征。(3)隐喻和转喻表达作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均源于人们的认知体验。转喻是隐喻形成的基础,在隐喻表达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
    • 段彩玉
    •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变体,是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语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断创新的网络语言中总是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该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转喻理论对近年来的英汉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释,力求揭示英汉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转喻机制,从而反映出当代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在灵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能力,阐释认知转喻对网络流行语的构建作用.
    • 段彩玉
    •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变体,是现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语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断创新的网络语言中总是潜藏着一定的认知动因。该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转喻理论对近年来的英汉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解释,力求揭示英汉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转喻机制,从而反映出当代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在灵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能力,阐释认知转喻对网络流行语的构建作用。
    • 何悦
    • 摘要: 翻译理论研究一直致力于揭示翻译过程的本质,而传统研究多从对等理论框架例解各类翻译技巧,对其背后的认知路径鲜少涉及.本文借助认知转喻理论,分析"词性转换"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机制.借助整体-部分、部分-部分相互转指两种转喻构型,结合词性的"名物性表述"和"关系性表述"分类,将翻译过程中源语和译入语对应项之间的关系纳入了统一的解释框架,寻找汉英两种语言转换背后的"邻接关系",以此推断其相互转指的语义逻辑.
    • 张丹
    • 摘要: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国外用户在线评论,分析了国外游客的旅游形象感知,并探究该评论语言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国外游客感知度较高的是景区的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设施与服务,以积极情感为主,总体形象感知较好;在线评论语言中,大量部分代替整体类转喻认知机制的使用,既体现了国外游客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认知倾向,也说明了游客的旅游感知具有一定片面性.
    • 吴边
    • 摘要: 亲属称谓泛化是指说话者以某个具体的亲属关系为参照点,要么用它去指称其他亲属关系或类属关系;要么用它去理解亲属关系及类属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或抽象概念,以表达特定情感或特殊目的.在现有的莎剧汉译本中,亲属称谓泛化的翻译问题主要是硬译、漏译和误译.本文以15部莎剧为研究对象,考察mother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朱生豪和梁实秋在该词泛化用法上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mother在15部莎剧中共出现153例,包含"母亲""歇斯底里""祖国""大地"4个义项.梁实秋和朱生豪在mother泛化用法的翻译策略上似乎都倾向于"功能对等".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汉语中的"母亲"与莎士比亚时代的mother在泛化用法上相差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