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腺纤维囊性病

乳腺纤维囊性病

乳腺纤维囊性病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专利文献25232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等; 乳腺纤维囊性病的相关文献由52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海军、徐巍、李贺兰等。

乳腺纤维囊性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52328 占比:99.93%

总计:252503篇

乳腺纤维囊性病—发文趋势图

乳腺纤维囊性病

-研究学者

  • 赵海军
  • 徐巍
  • 李贺兰
  • 李静
  • 丁芳
  • 何以敉
  • 刘红
  • 刘艳
  • 周英
  • 宋易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伊宁; 兴伟; 徐曌; 徐志峰; 宋易华
    • 摘要: 目的观察乳康贴联合莪术消癥丸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方法将9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外治组30例予乳康贴穴位贴敷,内治组30例予莪术消癥丸口服,内外合治组30例予乳康贴穴位贴敷联合莪术消癥丸口服。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乳房内肿块评分、性激素[雌二醇(E_(2))、催乳素(PRL)、孕酮(P)]水平的变化,并统计3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后统计复发率。结果内外合治组总有效率100%(30/30),内治组总有效率66.67%(20/30),外治组总有效率83.33%(25/30),内外合治组疗效优于内治组、外治组(P<0.05)。3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肿块各项评分和总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内外合治组治疗后均低于内治组、外治组(P<0.05)。3组治疗后E_(2)、PRL均降低(P<0.05),P均升高(P<0.05),且内外合治组治疗后E_(2)、PRL均低于内治组、外治组(P<0.05),P均高于内治组、外治组(P<0.05)。超声结果显示,内治组可见乳腺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回声光点增粗。外治组和内外合治组的腺体层呈现中等稍强回声,相对均质,但内外合治组的边界更为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内外合治组对于超声影像学表现的改善效果优于外治组及内治组。内外合治组复发0例,复发率0(0/30),内治组复发4例,复发率20%(4/20),外治组复发3例,复发率12%(3/25),内外合治组复发率低于内治组、外治组(P<0.05)。结论乳康贴联合莪术消癥丸能够显著提高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闫智会; 王玉; 梁亮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曲泉穴配合督灸及药物治疗气郁痰阻型乳腺增生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乳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治疗,试验组则在口服乳癖消片基础上采用针刺曲泉穴配合督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C反应蛋白(CR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性激素指标[孕酮(P)、泌乳素(PRL)、雌二醇(E2)]及乳房肿块大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IL-2水平上升(P<0.05),血清CRP、bFGF、VEGF水平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血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bFGF、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水平上升(P<0.05),血清PRL、E2水平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血清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RL、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房肿块大小及VAS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乳房肿块大小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督灸及药物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明确.
    • 冯瑞卿; 傅仲带; 曹磊; 欧妍妍; 黄健东
    • 摘要: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乳腺纤维囊性病的短期效果和治疗体会.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乳腺纤维囊性病伴乳房疼痛门诊患者,共85例影响日常生活的乳房疼痛的患者纳入研究,包括73例有周期性乳痛症状和12例非周期性乳痛症状.根据治疗方法分三组:乳管灌洗组(灌洗组,n=25)、三苯氧胺口服组(三苯氧胺组,n=30)和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组(NSAIDS外用组,n=30),用药3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A)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治疗后乳腺纤维囊性病变变化.结果 治疗后1月,3组患者疼痛呈不同程度缓解,灌注组和口服三苯氧胺组明显优于治疗前和NSAIDS外用组.3组患者中,VAS评分均在治疗后1月、2月、3月、4月和6个月明显下降,但3月、4月和6个月间变化不明显.随诊6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灌注组病变总体有缩小,尤其囊肿缩小明显,大部分囊肿透声变清;三苯氧胺组13例发现病变总体缩小,其中囊肿变小表现11例,囊肿透声变清10例,NSAIDS外用组只有4例出现病变缩小,3例有增大趋势,囊肿透声变清6例,其余总体改变不明显.3组患者BIRADS分级未发生改变.结论 乳管灌洗方法、口服药物和外用NSAIDS的方法均可以明显改善乳腺纤维囊性病患者乳房疼痛,但均不能有效缓解病灶和病理改变.
    • 蔡华丽; 钟洁愉; 赵卓非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囊性病肿物的常规超声表现,为乳腺纤维囊性病与乳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囊性病的144例患者166个病灶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弹性成像,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乳腺纤维囊性病肿块的声像图特点:74.1% (123/166)病灶为低回声,57.2%(95/166)形态不规则,49.4%(82/166)边缘不完整,90.4%(150/166)平行生长,25.9%(43/166)病灶内可见小囊肿,24.1%(40/166)病灶内可见粗钙化或细钙化,65.1%(108/166)后方回声无改变,90.4%(150/166)血流呈乏血供型,98.2%(163/166)的病灶弹性成像评分2~3分.结论 乳腺纤维囊性病肿物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完整、内伴细钙化或粗钙化等特点,易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但前者多为平行生长、内部可见小囊肿,后方回声多无改变以及乏血供、质地较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 谭娟; 惠彩霞; 白雪峰; 刘运磊; 李彩霞; 高瑞瑞
    • 摘要: 目的 观察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温针灸、药线点灸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乳癖汤口服治疗.2组均月经来潮结束至下一月经来潮前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性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泌乳激素(PRL)水平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记录2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30/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能改善患者乳房疼痛症状及心理状态,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血脂水平.
    • 李实
    • 摘要: 目的:分析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分组治疗,分组方式为计算机表法,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乳癖散结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副作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可疑癌变结节的乳腺增生患者实施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的再手术率,且手术后效果好,值得应用探讨.
    • 蔡旻捷; 伍紫炫; 郭智涛
    • 摘要: 目的:观察颊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除经期外隔日1次;治疗组予颊针治疗,除经期外每3日1次.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d、4周、8周后乳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乳房肿块大小、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各时期2组患者乳房疼痛VAS评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颊针治疗能够显著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疼痛情况并改善全身伴随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范薇; 赵会军; 冯培; 刘恒; 徐珊珊; 满凤媛; 杨本涛; 潘晶晶
    •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腺病MRI的形态学、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及表观扩散系数特征,探讨MRI诊断乳腺纤维腺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病的20例患者,全部于术前1周内行3.0T MRI乳腺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观察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强化、早期及晚期强化方式,测量早期强化率及ADC值,并与同层面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早期强化率和ADC值诊断纤维腺病的价值.结果:20例乳腺纤维腺病中10例为肿块型,10例为非肿块型.纤维腺病的早期强化率和ADC值分别为(70.3±59.3)%、(1.25±0.33)×10-3mm2/s,同层面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18.2±18.6)%和(1.65±0.24)×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强化率和ADC值具备鉴别纤维腺病和正常乳腺组织的能力,二者联合诊断纤维腺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0.0%,最大约登指数为0.7.结论:乳腺纤维腺病具有一定的MRI特征,早期强化率及ADC值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
    • 王岩
    • 摘要: “乳腺增生”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由于女性周期性(月经),事件性(妊娠,生产),更年性(青春期,更年期)规律性或非规律性的频繁内分泌变化与紊乱,使得女性不同的个体的乳腺腺体组织不可避免地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或紊乱。那么哪些属于良性疾病,哪些属于良性改变,世界范围都没有共识。仅有中国命名的“乳腺增生症”与欧美概念的“乳腺纤维囊性病”FBD,“乳腺纤维囊性变”FBC在乳腺疾病领域是不同步的,乳腺增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