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学
被害人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1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犯罪研究、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等;被害人学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闵建雄、刘守芬、汤啸天等。
被害人学
-研究学者
- 闵建雄
- 刘守芬
- 汤啸天
- 倪伟勇
- 刘作凌
- 刘晓梅
- 姚建龙
- 孔祥雨
- 孙海平
- 帖华
- 李瑞生
- 汤家全
- 沈颖
- 王川
- 王延君
- 申柳华
- 郭林
- 任克勤
- 何栋艳
- 何珊
- 冯诗众
- 刘东明
- 刘华峰
- 刘学敏
- 刘建峰
- 刘贺
- 卞蕾
- 卢建平
- 吴靖
- 周云飞
- 周勇
- 周英杰
- 夏梦
- 孟永恒
- 孟静怡
- 庞冬梅
- 庞浩
- 康树华
- 张应立
- 彭夫
- 徐持
- 明乐齐1
- 李伟锋
- 李志伟
- 李端生
- 李鹏展
- 杨子谦
- 杨弘磊
- 樊文
- 武和平
-
-
陈小艺
-
-
摘要:
虚拟财产的概念及其刑法属性是探索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的起点。统一界定虚拟财产的概念,既是明确其刑法属性的前提,也是坚持法秩序统一的必要条件。虚拟财产刑法属性的判断需遵循刑法独立性原则。可运用广义说界定虚拟财产,通过明确虚拟财产具有“财物”“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的多重刑法属性,围绕实行行为所反映的法益侵害性分别选择侵犯财产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多元化刑法保护路径,并在定罪量刑环节引入被害人学视角,以在个案中贯彻罪刑均衡原则。
-
-
涂欣筠;
孟静怡;
夏梦;
许敏;
陈全
-
-
摘要: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第一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中国犯罪学学会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犯罪研究》杂志编辑部主办,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犯罪治理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企业合规研究中心承办。由中国犯罪学学会、中国犯罪学学会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犯罪研究》杂志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刑事法判解研究中心、重庆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法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中心合作发起。
-
-
何栋艳
-
-
摘要:
警察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直面违法犯罪、接触社会黑暗面较多的职业群体,现实中成为易被害群体.警察被害具有暴力袭警案件多发,线下袭警、线上辱警,超负荷工作等特点.警察被害会造成诸多负面效应,不仅有损警察执法权威、破坏警民关系,也会造成对警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挫伤警察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法律法规、增设袭警罪、掌握涉警舆情话语权、提升警察执法权威,是解决警察被害问题的有效路径.
-
-
姚建龙;
申长征
-
-
摘要:
经由被害人视角发展所揭示的犯罪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歧点在于主观观念与客观能力的二分.特殊群体借由其能力可能不仅呈现被害的易感性,也呈现加害的易感性,特殊个体借由其观念的异化呈现出被害与加害交互的特征,这一点在大学生涉诈骗犯罪中尤为突出.此种现象归根到底在于大学生处于童年期延长的特殊时期.就群体而言,大学生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应对风险的心理机制及管理模式趋于低龄化;就个体而言,轻信他人、观念易于扭曲化、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完善缺乏沟通的现状构成了大学生童年期延长的特征.在具体应对上,高校应当完善大学生防诈及反诈意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去低龄化的管理模式,以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精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
倪伟勇;
孙海平
-
-
摘要:
根据实际办理的案件和有关文献报道,阐述移尸现场被害人的时空状态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作用:分析尸体所处的特定空间、结合案发时间与死亡时间的矛盾等可以推断移尸的目的和动机;根据尸体所处的地形、道路情况,结合尸体包装、衣着和附着物等痕迹情况可推断移尸工具和作案人数;通过同一个案件或者系列性案件中各个抛尸点在空间上的联系,可以用系列性案件的地理画像方法推断杀人现场(或分尸现场)和案犯的所在区域,对分尸案件还可分析判断未发现部分尸块可能所在的位置.
-
-
明乐齐1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传销打着慈善义举、扶贫济困、创新战略、民生工程等幌子,扭曲国家的相关政策,肆意进行网络犯罪活动。其不仅给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造成了严重侵害和损失,还影响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毒瘤。因此,从被害人学的角度研究、探讨、防控和打击网络传销犯罪,阻断和割离被害人与网络传销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传播联系渠道,有效遏制网络传销犯罪快速蔓延的趋势,已成当务之急。
-
-
刘东明;
苑增贤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起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的从事废品回收职业的个体户被他人杀死的案件.通过对这三起案件的比较分析,发现从事废品回收职业的个体户具有较高的被害风险,这类被害人经营和居住地比较偏僻、接触的人员比较复杂、安全防范意识较弱、随身携带较多现金,容易成为被侵财的重要目标.
-
-
孙海平;
倪伟勇
-
-
摘要: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和有关文献报道,阐述杀人现场被害人的时空状态(被害人在受到攻击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位置状况)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案犯选择被害人所处时空状态的原因可判断案犯的作案动机;分析案犯获知特定时空条件的途径可判断案犯与被害人的熟悉程度;根据行为地理学原则分析案犯如何选择利用被害人的时空条件,可判断案犯居住活动场所和区域;被害人的时空状态特点还可作为串并系列杀人案的重要依据.综上,杀人现场被害人的时空状态在现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
张应立
-
-
摘要:
电信诈骗是当前迅速增长的一种侵财型犯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我国犯罪态势.电信诈骗防控对于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及维护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均具有重要意义.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是电信诈骗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因而防控电信诈骗犯罪需要阻断、割离被害人与犯罪人间的联系与互动,消除或减少被害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可被犯罪人利用的条件和特征及强化犯罪动机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