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
血虚风燥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959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保健、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等;血虚风燥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冠卿、王芳、陈洪涛等。
血虚风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9591篇
占比:99.91%
总计:109694篇
血虚风燥
-研究学者
- 陈冠卿
- 王芳
- 陈洪涛
- 崔海霞
- 陈洪波
- 常变竹
- 佘远遥
- 周丰宝
- 周光
- 周大红
- 姚春海
- 孔志凤
- 李海英
- 杨志波
- 梁锡宗
- 武亦阁
- 汪海珍
- 范丽娜
- 贺乙
- 闵仲生
- 陈敏斐
- 隗小晴
- 丁世名
- 丁小杰
- 丁慧
- 不公告发明人
- 丘余良
- 严中明
- 乔丹霞
- 乔清英
- 于志峰
- 于泽宇
- 付秀英
- 付青云
- 任勤
- 任春芝
- 任雪雯
- 任顺通
- 何昭斌
- 俞静
- 倪胜楼
- 兰东
- 冉立伟
- 冯丽蓉
- 冯蕙裳
- 刘凌
- 刘力
- 刘学伟
- 刘少芬
- 刘岩
-
-
范丽娜;
武亦阁;
贺乙;
周光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样病变豚鼠模型的客观指标,为科学评价该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样病变豚鼠模型,每周应用MPA6/10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测量皮肤角质层含水量(WCSC)和经皮肤水分流失量(TEWL),HE染色后观察豚鼠皮损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IL-17、CD4^(+)、CD8^(+)浓度,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皮损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损组织AQP3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皮炎-湿疹样病变豚鼠模型组豚鼠背部致敏区出现红斑、丘疹、苔藓样变和明显搔抓,皮肤WCSC减少(P<0.01)、TEWL增多(P<0.01),病理显示皮肤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真皮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gE、IL-17、CD4^(+)浓度和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IL-4、CD8^(+)浓度显著升高(P<0.01),AQP3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WCSC和TEWL,组织病理变化,AQP3mRNA及蛋白表达能够客观反应出“血虚风燥证”的“皮肤燥象”特征,血清IgE、IL-4、IL-17、CD4^(+)、CD8^(+)浓度反应出“皮炎-湿疹”部分病理机制,2组结合可以作为“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样病变豚鼠模型的客观评价指标。
-
-
贺乙;
范丽娜;
武亦阁;
周光
-
-
摘要: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障碍的调控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和当归饮子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豚鼠采用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诱导建立血虚风燥型皮炎-湿疹样病变模型。造模结束后,当归饮子组给予当归饮子水煎液6.82 g/(kg·d)、氯雷他定组给予氯雷他定0.80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连续灌胃14 d。观察皮损区皮肤组织形态改变,采用皮损评分评价皮损形态,检测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量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CD4^(+)、CD8^(+)水平。结果皮肤病理显示正常组豚鼠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豚鼠皮肤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大量密集分布嗜酸性粒细胞;氯雷他定组和当归饮子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模型组皮损评分、经表皮水分流失量及血清IgE、IL-17、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血清IL-4、CD4^(+)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氯雷他定组和当归饮子组皮损评分、经表皮水分流失量及血清IgE、IL-17、CD8^(+)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血清IL-4、CD4^(+)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当归饮子可通过改善皮肤组织形态而减少经表皮水分散失,降低血清IgE水平达到类抗过敏效果,改善CD4^(+)、CD8^(+)平衡状态及调节IL-4、IL-17细胞因子来修复表皮通透屏障,从而达到改善“皮毛微环境”状态。
-
-
潘世杰;
蔡青城;
孙明新;
王艳君;
薛维华
-
-
摘要:
慢性荨麻疹(CU)作为常见皮肤病之一,西药治疗存在疗效不佳、复发率高等问题,而中医治疗CU具有一定优势。CU属中医学瘾疹范畴,其病因病机与玄府理论关系密切。CU主要由外邪侵袭,卫阳不固使邪恋肌表,日久耗气伤血,血虚生风,故CU临床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型。基于玄府理论探讨此证型的病因病机,认为该证型核心病机为玄府郁闭,治疗以“开通玄府”为原则,主要从祛风开玄、补血荣玄、养心通玄三方面治疗,为基于玄府理论指导应用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CU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
-
谢玉华;
徐晶;
谭磊;
赖菁菁;
李婕;
耿宝忠;
彭锦绣
-
-
摘要:
目的 观察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其对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外涂糠酸莫米松乳膏,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2、IL-4、IL-5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激酶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TAT5)、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mRNA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第2、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29%、83.33%,对照组分别为38.10%、59.52%,治疗组疗效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γ-干扰素、IL-2水平及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血清IL-4、IL-5水平及JAK1、STAT5 mRNA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γ-干扰素、IL-2、IL-4、IL-5水平,影响JAK1、STAT5、SOCS3 mRNA的表达,以纠正Th1/Th2免疫失衡有关.
-
-
朱炯;
吴怡峰;
刘茵;
吴耀持
-
-
摘要: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4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SPSS随机编码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用火针点刺皮损,配以大椎、肺俞、膈俞、脾俞处刺络拔罐;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以及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EASI中皮损面积评分和临床表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EPQOLS总分和生理、心理、社会各维度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可缓解瘙痒,控制皮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陈慧玲;
黄宁
-
-
摘要:
特应性皮炎从婴幼儿发展至青少年及成人期,常出现皮肤干燥、苔癣样变、剧烈瘙痒等血虚风燥的表现,病程迁延、缠绵难愈.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治疗也存在一定难度.三因制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在后代医家继承和发挥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基于三因制宜论治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以"人致病"为中心,结合"天致病""地致病",更有利于找准病机,整体看待疾病,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从而提高疗效.
-
-
-
肖蕊
-
-
摘要:
养血润肤饮出自《外科证治全书》,功效养血祛风、滋阴润燥,主治病久血虚风燥,症见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笔者根据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整理了养血润肤饮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治疗新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