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腰疝

腰疝

腰疝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泰山卫生、中国保健营养、中国农村卫生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3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等;腰疝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余长亮、刘宏、周学鲁等。

腰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98.5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1.47%

总计:68篇

腰疝—发文趋势图

腰疝

-研究学者

  • 余长亮
  • 刘宏
  • 周学鲁
  • 周锋
  • 李炳根
  • 杜华栋
  • 杜舟
  • 林江明
  • 殷松江
  • 王海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宏; 王海宝; 余长亮
    • 摘要: 目的 分析腹部CT和MRI诊断腰疝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临床诊断腰疝患者,观察其CT及MRI表现.75例均接受CT平扫,其中65例接受CT增强检查,20例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75例中,CT共检出79处腰疝,MRI共检出21处腰疝(其中1例为双侧病变),均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缺损突出至腰背部的软组织肿块,邻近肌肉受压变薄/萎缩,其中75处(75/79,94.94%)为腰上三角疝,3处(3/79,3.80%)为腰下三角疝,1处(1/79,1.27%)为弥漫性腰疝.75例中,39例(39/75,52.00%)为右侧腰疝,32例(32/75,42.67%)为左侧、4例(4/75,5.33%)为双侧腰疝.疝囊平均最大径(3.83±1.82)cm;59个疝囊呈烧瓶样或椭圆形,20个类圆形或扁丘状;疝环平均最大径(2.13±1.22)cm;疝囊密度或信号因疝内容物不同而有所不同,66处(66/79,83.54%)疝内容物为脂肪组织,10处(10/79,12.66%)为结肠,2处(2/79,2.53%)为多脏器疝出,1处(1/79,1.27%)为肝脏.MRI均清楚显示病变处深筋膜缺损及肌层,而CT显示疝囊及疝环、观察相邻骨骼更佳.结论 腰疝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 刘星; 李炳根; 秦昌富
    • 摘要: 目的 总结1例巨大腰疝经后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手术的诊治经验,探讨经后腹腔镜全腹膜外行腰疝补片修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1例巨大腰疝经后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手术的治疗体会.结果 成功为1例巨大腰疝患者行后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年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腰疝总体发生率很少,只占所有腹外疝的1%~2%,本报道1例在车祸中因为安全带勒伤导致的巨大腰部膨出,通过经后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技术为患者治愈,充分体现了层面解剖学在疝修补中的应用.
    • 葛思堂; 温贺新; 左芦根; 李仕青; 陈德利; 朱平胜; 姜从桥; 骆杰; 刘牧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倒"T"形腹膜切开入路的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腰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研究方法.两例患者分别为56岁和75岁女性,分别因"右侧腰背部突出一可复性、无痛包块2月余"和"发现右腰部可复性包块5年余包块增大伴隐痛不适1年"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患者1经术前诊断为原发性右侧上腰三角疝.患者2经术前诊断为右侧上腰三角疝.两例患者均接受TAPP手术治疗,术中采用倒"T"形腹膜切开入路.本研究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排粪时间和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3)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72 h疼痛情况.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两例患者手术用时分别为60min、55 min,术中出血量均<15 ml.两例患者均于术后6 h进流质、下床活动,术后24 h顺利通气并恢复正常饮食.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为2分.术后1年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无腰部肿块突出,无术区疼痛.结论 基于倒"T"形腹膜切开入路的TAPP术式治疗腰疝安全、有效,适宜初学者掌握,有利于临床推广.
    • 刘宏; 王海宝; 余长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腰疝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接受腹部CT或MRI检查的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所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观察疝囊的位置及形态、疝内容物、腹壁缺损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疝环及疝囊大小.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出31个腰疝.CT及MRI上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腰三角薄弱区突出至腰部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腰上三角疝29个(93.54%),腰下三角疝1个(3.23%),弥漫性腰疝1个(3.23%);疝囊大小2.42 cm×5.93 cm~10.81 cm×18.34 cm,疝环直径0.72~9.13 cm;疝内容物分别为脂肪、肾脏、结肠、回肠;疝环与周围骨质及肌群关系,腰上三角疝于底部的腹横肌筋膜薄弱处形成疝环,上界为12肋骨(或11肋)和后下锯肌下缘,内界为髂嵴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腰下三角疝于底部的腹内斜肌薄弱处形成疝环,前界为腹外斜肌,后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下界为髂骨脊.结论 腰疝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均可对腰疝进行明确诊断且各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疝环、疝囊及内容物,并了解有无合并症.
    • 陈育贞; 龙丹平; 廖丹; 崔冀; 袁玉杰
    • 摘要: 总结1例腰疝经腹膜后无张力修补术中的配合要点及护理体会.术程顺利,术中患者的心率、指脉氧、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稳定;术后未出现发热、血清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院,出院后复诊切口愈合良好.提出术前评估与访视、有利于术中物品及体位准备,术中默契的医护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 杜华栋; 申英末; 陈杰; 刘素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腰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行腹膜前疝修补手术治疗21例老年原发性腰疝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 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疝环直径为1.5 ~ 3.0 cm,平均(2.4±0.4)cm;手术时间为25 ~ 75 min,平均(43.4±13.2)min;术后住院时间1~5 d,平均(3.0±1.0)d;术后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6分,平均(2.6±0.9)分;术后来出现切口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1例病人均获随访,术后随访时间2~37个月,平均(18.6±11.3)个月,均无术后慢性疼痛及异物感,无复发病人.结论 短期疗效显示,老年原发性腰疝采用腹膜前修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王琛; 黄瀚章; 杜舟; 周锋; 阮小蛟; 韩少良
    • 摘要: 目的:探讨腰疝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例腰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3例,女16例;左侧18例,右侧10例,双侧1例;可复性疝28例及嵌顿疝1例.腰疝自腰上三角突出27例,自腰下三角突出2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腰背部可复性肿块28例,腰背部疼痛不适21例,合并不全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2例.术前B超正确诊断23例(占79.3%),CT扫描正确诊断25例(占86.2%).保守治疗4例,其他25例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腰疝口缝合1例,补片修补23例及腹腔镜补片修补1例.25例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临床症状消失;随访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发(腰疝口缝合),后行补片修补术治愈.结论:腰疝的诊断依据其临床表现、B超及CT检查所见,治疗首选补片无张力修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