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汁淤积,肝内

胆汁淤积,肝内

胆汁淤积,肝内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专利文献172267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等; 胆汁淤积,肝内的相关文献由719位作者贡献,包括邵勇、刘建、刘淑芸等。

胆汁淤积,肝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72267 占比:99.85%

总计:172529篇

胆汁淤积,肝内—发文趋势图

胆汁淤积,肝内

-研究学者

  • 邵勇
  • 刘建
  • 刘淑芸
  • 漆洪波
  • 时青云
  • 王建设
  • 王晓东
  • 丁依玲
  • 姚珍薇
  • 李红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丽娜; 夏露露; 闫洁; 郭紫云; 杨燕
    • 摘要: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以影响其预后发展。引起营养不良的因素很多,也有多种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但目前肝病患者的营养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多种指标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分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介绍了营养评估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营养评价工具等,并对营养干预治疗进行了阐述,以提高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营养问题的认识。早期识别以及合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翁宇航; 熊清芳; 刘杜先; 张胥磊; 杨永峰
    • 摘要: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FIC3)患者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1326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临床、病理表现及基因测序确诊PFIC3患者8例(其中1例因禁忌证未行肝组织穿刺)。分析患者临床、检验、影像、病理结果,并对ABCB4相关疾病的病理文献进行回顾,总结PFIC3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8例PFIC3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中位年龄29.5岁。50%(4/8)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50%(4/8)表现胆汁性肝硬化,肝硬化中75%(3/4)合并门静脉高压表现。生化检查中,75%(6/8)表现为ALP升高,100%(8/8)表现GGT升高。影像检查中,50%(4/8)表现为胆囊炎,25%(2/8)表现为胆囊结石,25%(2/8)患者胆管扩张,75%(6/8)患者脾脏肿大,25%(2/8)表现为肝硬化。肝穿刺病理中,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胆管损伤和/或胆管减少,其中57.1%(4/7)表现为胆管缺失。多耐药蛋白3(MDR3)免疫组化染色42.9%(3/7)正常表达,57.1%(4/7)表达减少。根据文献回顾,其中包含胆管描述或MDR3免疫组化的文献17篇。7例低磷脂相关性胆石症中,胆管正常占71.4%(5/7),胆管减少占14.3%(1/7),胆管缺失占14.3%(1/7);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胆管正常占16.7%(1/6),胆管减少占50%(3/6),胆管缺失占33.3%(2/6);8例PFIC3中,胆管减少占25%(2/8),胆管缺失占75%(6/8);21例PFIC3患者MDR3表达正常占9.5%(2/21),表达减少占23.8%(5/21),表达缺失占66.7%(14/21)。结论PFIC3以胆汁淤积、胆石症、肝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病理表现为胆管损伤,严重者可伴胆管减少或缺失,且损伤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MDR3免疫组化可表现为正常、减少或表达缺失,正常表达患者仍不能排除诊断,必要时行基因检测确诊。
    • 田丽莉; 刘婕; 万曼; 谢韵; 吴碧芳; 苏瑞章; 田钊旭; 黄秀敏; 胡益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炎性标志物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确诊的130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CP组,其中,初产妇为86例,经产妇为44例.根据ICP严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重度ICP亚组(n=29)和轻度ICP亚组(n=101).选择同期在本院就诊的80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按照86例初产妇的分娩孕龄,进一步分为ICP早产亚组(n=37)和ICP足月亚组(n=49).采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孕龄等),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总胆汁酸(sTBA)等.本研究经过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076),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ICP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MPV、ALP、AST、NLR和sTB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轻度ICP亚组患者的孕龄大于重度ICP亚组,而轻度ICP亚组患者sTBA浓度低于重度ICP亚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LR、血小板计数和MPV诊断IC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NLR、血小板计数和MPV诊断IC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95%CI:0.737~0.867,P0.05).⑤sTBA、ALT、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ROC分析结果:sTBA、ALT和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AUC分别为0.634(95%CI:0.513~0.751,P<0.05),0.672(95%CI:0.563~0.784,P<0.001)和0.692(95%CI:0.544~0.793,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sTBA、ALT和AST预测ICP所致早产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8μmol/L、56 U/L和37 U/L,此时其预测ICP所致早产的敏感度分别为67.2%、62.2%和63.2%,特异度分别为59.6%、41.3%和49.6%.结论 传统炎性标志物NLR、血小板计数、MPV对诊断ICP具有良好准确度,而目前发现的传统炎性标志物对ICP严重程度评估均无价值,sTBA、ALT和AST水平可能对ICP所致早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林瀚妮; 李管明; 张霭润; 李宁宁; 房晓祎
    • 摘要: 目的 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症(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方法 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 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PFIC3),伴肝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结论 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肝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症.
    • 刘文雯; 马昕; 王美娟; 宁慧娟; 钟雪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北方地区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经血串联质谱和/或基因检测诊断的23例北方地区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为NICCD组,同时期经过一系列系统检查后仍未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回顾性分析NICCD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结果,随访患儿转归情况,并对两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3例NICCD患儿中,伴有低血糖患儿10例,伴有低白蛋白血症患儿13例,伴有高血氨患儿17例,伴有高乳酸患儿15例;15例LDL升高,6例胆固醇升高,7例甘油三酯升高;17例PT延长,16例患儿APTT延长.与INC组对比,NICCD组GGT、TB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高于INC组,Alb较INC组为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487、Z=-3.528、t=3.532、t=-2.24,P值均G、c1640 G>A、c.762T>A、c.736delG、c.1098 T del、c.851G>A、c.550G>A.除2例患儿失访外,21例患儿经过治疗2~6个月后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至1岁,患儿均无生长发育落后,其中2例患儿出现饮食偏好(喜食鱼类、肉类,不喜主食).结论 血GGT、TBA、Alb、APTT指标的异常可为NICCD与INC鉴别诊断提供思路.北方地区NICCD基因突变具有异质性,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 丁雪梅; 黄敏; 陈洪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诊治的IC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TPOAb、IL-12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 (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4,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疸、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A与TPOAb、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57.49±11.45) U/L比(83.70±13.57) U/L、(87.61±29.03) U/L比(126.24±33.28) U/L、(13.24±5.48) μmol/L比(21.39±7.20) μmol/L、(9.18±2.41) kU/L比(12.97±2.73) kU/L、(11.37±2.05)ng/L比(18.26±2.54) ng/L];两组治疗后血清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1.40±0.09) g/L比(1.28±0.11)g/L、(1.96±0.14) g/L比(1.82±0.12) g/L、(11.53±2.80) g/L比(9.37±2.59)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提高肝功能与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POAb、IL-12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
    • 周俊
    • 摘要: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1月瑞金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IC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熊去氧胆酸,连续治疗14?d,随访至患者分娩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妊娠结局、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维生素C能够改善ICP患者肝功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安全可靠.
    • 刘浩; 李春; 李晓文; 余朝文; 何晓燕; 苗静琨
    • 摘要: 目的:分析citrin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0例NICCD患儿和同期诊治的30例特发性新生儿胆汁淤积症(INC)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目标基因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和桑格-库森法验证结果.结果:NICCD与INC临床表现相似,但圆胖脸和陶土便在NICCD患儿中更为常见(均PA和c.919G>T.结论:对于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并伴有圆胖脸、陶土便的患儿应警惕NICCD,血氨、甲胎蛋白、瓜氨酸以及尿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苯乳酸水平升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标基因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罗挺; 郭雪冬; 白晓霞
    • 摘要: 妊娠期无症状高胆汁酸血症(asymptomatic hypercholanaemia of pregnancy,AHP)指妊娠期出现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无肝胆疾病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相关症状.AHP发病率高于ICP,可能与激素因素及遗传易感性有关,其胆汁酸质谱构成与ICP不同,但围生结局好于ICP.总胆汁酸水平较高的AHP在临床上常难与重度ICP鉴别,导致提前终止妊娠,甚至医源性早产.因此,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AHP,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及恰当终止妊娠时机,以降低医源性干预及早产是关键.就AHP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