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427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交通医学、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文献由1090位作者贡献,包括侯钰、石景森、蔡端等。

胆囊息肉样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9.39%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5427 占比:90.31%

总计:6009篇

胆囊息肉样病变—发文趋势图

胆囊息肉样病变

-研究学者

  • 侯钰
  • 石景森
  • 蔡端
  • 丁红
  • 傅贤波
  • 孙广新
  • 张振翼
  • 李楠
  • 王绍文
  • 王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侃如; 陆伟辉; 贺华; 沈卫星; 王庆
    •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肿瘤性息肉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行手术治疗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00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肿瘤性息肉组(91例)和非肿瘤性息肉组(40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肿瘤性息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组患者的CHOL、TG、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SI-T曲线呈廓清型者多数为肿瘤性息肉,少数为非肿瘤性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曲线呈平台型和上升型者多数为非肿瘤性息肉,少数为肿瘤性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组和非肿瘤性息肉组到达峰值时间、最大强化程度和最快强化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息肉≥1cm、单发息肉、CHOL、TG、LDL-C、SI-T曲线呈廓清型、到达峰值时间、最大强化程度和最快强化率是胆囊肿瘤性息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I-T曲线平台型是肿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
    • 王群
    • 摘要: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63例经病理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结果6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胆固醇性息肉29例、胆囊腺瘤10例、炎症性息肉11例、胆囊腺肌瘤样增生8例和早期胆囊癌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瘤、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瘤样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符合率分别96.55%、90.00%、100.00%、87.50%、80.00%,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总符合率为93.65%。胆囊息肉超声影像学特点:胆固醇性息肉大小为≤10 mm,呈结节状、桑葚状,高回声,基底绞窄、有蒂,多发并可发生于胆囊各部位,局部胆囊壁垒正常,无明显血流信号;胆囊腺瘤大小为10~16 mm,呈团块,中等回声,基底较宽,多为单发并发生在胆囊底部,局部胆囊壁增厚,无明显血流信号;炎症性息肉大小为5~13 mm,形状不规则,高回声,基底较宽,多发并可发生于胆囊各部位,局部胆囊壁毛糙,无明显血流信号;胆囊腺肌瘤样增生大小为9~17 mm,呈球样,低回声/无回声,基底正常/宽,单发,可发生于胆囊底部、颈部,有明显血流信号;早期胆囊癌大小为11~25 mm,呈团块,低回声/混合回声,基底宽,单发,可发生于胆囊底部、颈部,有明显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智明
    •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9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5.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可以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使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朱连华; 韩鹏; 姜波; 李楠; 费翔
    • 摘要: 目的探讨微血流成像(MFI)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图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性息肉组(n=24)和非肿瘤性息肉组(n=49)。所有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前均行常规超声、MFI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MFI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的差异。运用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CDFI和MFI观察血流灌注特征与CEUS的一致性,并评价MFI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MFI和CDFI在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684,P<0.001),MFI较CDFI能更准确显示息肉内血流灌注特征。CDFI和MFI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评价与CEUS的一致性分别为0.118和0.816。MFI鉴别诊断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00%、93.88%和87.67%。结论MFI显示息肉的血流灌注特征与CEU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能准确鉴别诊断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新的超声诊断依据。
    • 王刚刚; 沈晓伟; 张鑫; 贺华; 陆林其; 王晓亮
    •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6603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超声诊断后分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组和非胆囊息肉样病变组,分析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的差异,同时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尿酸(S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SBP、DBP、SUA、FPG、TC、TG、LDL-C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3.272,95%CI:2.844~3.764)、年龄(OR=1.704,95%CI:1.485~1.956)、BMI(OR=1.209,95%CI:1.176~1.242)、高血压(OR=1.368,95%CI:1.131~1.654)、高血糖(OR=1.548,95%CI:1.075~2.230)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BMI、高血压、高血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对BMI、高血压和高血糖进行早期干预来降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
    • 刘建
    • 摘要: 目的:探究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时间段内,于本院接受彩色多普勒检查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胆囊息肉75例、胆囊腺瘤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8例,小结节性胆囊癌1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评判其诊断价值。结果:小结节性胆囊癌患者即恶性病变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可见丰富血流,与胆囊息肉、胆囊腺瘤等良性病变相比,彩色多普勒血流图的血流显示阳性率、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如二维超声信息完整、清晰,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综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血流性质、Vmax、RI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宏飞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80例。分别对80例患者采取CT诊断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5%,CT诊断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8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安全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 张灿; 余成新; 刘亚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MR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良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PLG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手术治疗的44例PLGs(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PLGs 24例,恶性PLGs 20例,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DWI图像按信号强度被分为等信[JP2]号、高信号和很高信号三级,然后重建病变ADC图像并测量其ADC值。结果:b值=800 s/mm^(2)[JP]的DWI信号显示,良性PLGs中20例呈等信号,4例呈高信号;恶性PLGs中14例呈很高信号,6例呈高信号。恶性PLGs的DW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良性PLGs,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平均ADC值[(1.12±0.23)×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PLGs[(1.85±0.22)×10^(-3)mm^(2)/s],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取ADC诊断阈值1.52×10^(-3)mm^(2)/s,诊断恶性PLGs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00%、100.00%和95.45%。结论:DWI及ADC值测量可明显提高良恶性PLGs(直径≥0.5 cm)的诊断准确性。
    • 向淑芳; 张梅; 王守能; 刘雯; 刘灿
    • 摘要: 本文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常规超声(US)在厚壁型胆囊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选择46例厚壁型胆囊病变患者和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CEUS及US影像特征差异,分析CEUS联合常规US的诊断价值。厚壁型胆囊恶性病变患者胆囊壁厚度、胆囊内壁和外壁不连续比例、高增强比例高于良性病变(P<0.05),而始增时间和消退时间快于良性病变(P<0.05)。胆囊息肉样恶性病变患者病变有血流、与囊壁分界不清晰、胆囊壁不连续比例高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而始增时间和消退时间快于良性病变(P<0.05)。CEUS联合常规US诊断厚壁型胆囊良恶性病变与病理结果Kappa值为0.870(P<0.05),一致性较高,诊断恶性病变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67%、95.45%和93.48%。CEUS联合常规US诊断胆囊息肉样良恶性病变与病理结果Kappa值为0.832(P<0.05),一致性较高,诊断恶性病变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1%、92.59%和91.67%。CEUS联合常规US在厚壁型胆囊良恶性病变、胆囊息肉样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张梅; 刘华宝; 柳壮; 曹文富
    • 摘要: 胆囊息肉(gallbladderpolyps,GBP)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和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胆囊炎、乙肝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消化道功能失调等,同时与电离辐射、过量食用高胆固醇食物、酗酒、饮食不规律等诱因也存在联系[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