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肠息肉
胃结肠息肉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1308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母婴世界、中外医疗等;
胃结肠息肉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娟、刘晓娟、周有际等。
胃结肠息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084篇
占比:99.38%
总计:13165篇
胃结肠息肉
-研究学者
- 任娟
- 刘晓娟
- 周有际
- 邢朝富
- 魏文高
- 黄俊霞
- 丛丽丽
- 于航
- 亢磊
- 付艳丽
- 何俊鹏
- 何继刚
- 侯伟
- 傅育卡
- 傅辛存
- 冯娟
- 冶成福
- 刘春贵
- 刘玲
- 史征梅
- 吴德杏
- 吴晓玲
- 吴白慧
- 周立东
- 唐令
- 姜瑾
- 宋宜乾
- 宋金凤
- 岑启芳
- 崔文卓
- 张凤芸
- 张欣华
- 张海平
- 张继平
- 彭霞
- 徐姝琪
- 徐建弟
- 徐振华
- 徐杨
- 徐玲燕
- 戴颖
- 房春香
- 方永健
- 曲琳琳
- 曹爽
- 朱双庆
- 朱庆玲
- 李丽
- 李伟华
- 李兴泉
-
-
冶成福
-
-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1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切除治疗,研究组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切口小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及切除次数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参照组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参照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患者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切除次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
-
曹爽
-
-
摘要:
目的分析在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抽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8例胃结肠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活检钳钳除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4.29%,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P<0.05)。结论在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价值显著,不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复发率,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
徐振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胃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后加强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胃结肠息肉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胃肠道激素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少于对照组,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后加强术后护理能够有效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和复发风险,因此可用于临床应用。
-
-
侯伟
-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胃结肠息肉患者应用胃肠镜下等离子射频仪的临床效果评价及对首次进食时间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结肠息肉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胃肠镜下用高频电治疗仪行息肉切除,观察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等离子射频仪切除息肉,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结肠息肉患者应用胃肠镜下等离子射频仪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大大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够缩短首次进食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
-
张继平
-
-
摘要:
目的:探究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1月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胃结肠息肉患者78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平均分配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大小、手术时长和息肉切除次数.结果:试验组治疗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84.62%(X2=3.924,P<0.05),并发症发生率5.13%明显比对照组20.51%降低(X2=4.129,P<0.0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试验组在切口大小(9.6±1.1)mm、手术时长(31.5±0.8)min和息肉切除次数(2.2±0.7)次指标上均比对照组(17.5±1.3)mm、(92.4±1.7)min、(6.9±0.9)次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胃结肠息肉相比常规开腹手术,创口更小,手术更快且切除更干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建议推广.
-
-
吴晓玲;
傅育卡;
陈章兴
-
-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结肠息肉患者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该院医治的191例胃结肠息肉患者随机设为对照组(86例)和实验组(105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给予实验组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调查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相较对照组(24.42%)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9,P=0.00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94,P<0.001).结论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可减少胃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术后康复,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
马璐
-
-
摘要:
目的:讨论胃结肠息肉治疗中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胃结肠息肉患者88例,随机归为:对照组(44例)、研究组(44例).对照组以传统方案,研究组则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应用于胃结肠息肉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可保证生活质量,且能预防并发症,值得肯定.
-
-
于航
-
-
摘要:
目的 分析强化术后护理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结肠息肉(SC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SCP患者9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采取ESD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强化术后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腹痛、狭窄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术后护理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用时,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
张凤芸
-
-
摘要:
目的 对于行内镜下切除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予以强化术后护理方式,观察与分析其护理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接收的74例胃结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的患者开展此次研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强化术后护理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 护理手段实施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数值相近,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状态、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强化术后护理有效应用于胃结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
岑启芳
-
-
摘要:
目的:探究强化术后护理在ESD治疗胃结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ESD治疗的60例胃结肠息患者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0例,甲组采用常规护理,乙组采用强化术后护理,对比护理的有效性.结果:乙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远远小于甲组,且乙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比甲组高,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给予ESD治疗胃结肠息肉的患者强化术后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