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
红皮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6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4061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皮肤病与性病、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交流会、2006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厦门)学术交流会等;红皮病的相关文献由92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亚玉、陆春、孙海等。
红皮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061篇
占比:99.28%
总计:54451篇
红皮病
-研究学者
- 张亚玉
- 陆春
- 孙海
- 庞晓文
- 赖维
- 赵曰丰
- 顾有守
- 侯玉兵
- 朱国兴
- 李晓明
- 赵广
- 刘俊峰
- 周莹
- 徐成路
- 王秋霞
- 许庆芳
- 丁杨峰
- 于庆志
- 何华
- 冯佩英
- 冯燕君
- 刘影
- 刘德飞
- 刘梅
- 刘波
- 刘玲
- 吴红宣
- 周大红
- 周小勇
- 和法明
- 姜秀芹
- 孙俊杰
- 孙晓红
- 尤江峰
- 巩小丽
- 庞书琴
- 张博
- 张国毅
- 张福仁
- 张迪迪
- 彭红霞
- 徐和甜
- 徐怀友
- 文士心
- 易雪梅
- 曹志强
- 朱毓生
- 李国阳
- 李娜
- 李惠
-
-
孙跃军
-
-
摘要: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以急性黄疸、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红皮病。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比较严重,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1病原猪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成员,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实验室镜检血液附红细胞体为球形。
-
-
李媛;
高昱;
李娜;
胡海友;
付文静
-
-
摘要:
患者,女,75岁。周身红斑、丘疹6个月伴糜烂、渗出4天,曾于当地诊所予以“西替利嗪片、糠酸模米松乳膏”治疗,症状无好转,皮疹逐渐泛发,我院门诊以“红皮病并皮肤感染”收入院。入院后第二天追问病史,既往曾有周身剧烈瘙痒,以腹部、指缝等部位为著,夜间加重,其家人有典型疥疮样皮损,为患者完善直接镜检见多个疥虫及虫卵。
-
-
龚诗蕊;
冉昕;
薛丽
-
-
摘要:
患者,女,53岁。双上肢红斑、丘疹伴瘙痒1年,泛发全身3个月,曾误诊为"过敏",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皮损未见明显好转。皮肤活检及显微镜镜检发现疥螨,给予氧化锌硫软膏外用。
-
-
安骏腾;
赵娜;
王雅钗;
王庆谊;
郭雯;
李倩男
-
-
摘要:
患者,男,40岁。全身皮肤潮红、脱屑伴瘙痒1个月。患者既往无湿疹、银屑病病史。查体:全身弥漫性潮红,表面覆盖黄白色细碎鳞屑,口周、眼周可见裂隙伴渗出,双足背覆盖袜套样黄色、褐色样鳞屑,可见痂样结构。HIV抗体初筛及确诊试验阳性。诊断为艾滋病、红皮病。
-
-
廖家;
霍培文;
谭敏;
陈建华
-
-
摘要:
目的 探析对收治传统治疗疗效不佳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2月~2021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3例为分析对象,均接受传统方案治疗后病情控制效果不佳。对患者应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方案干预,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治疗前后病情评价差异。结果 治疗前后PASI评分(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DLQI评分(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和IGA评分(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均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
-
王旻静;
王媛;
徐雪华
-
-
摘要:
总结1例肝癌患者应用信迪利单抗致红皮病的护理经验,包括严格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做好皮损严重期、好转期及愈合期不同时期的皮肤护理,有效促进皮损的愈合;做好口腔护理;科学合理安排饮食,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及时向患者介绍红皮病的发病原因、正确皮肤护理与自我管理的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经过精心护理,患者皮损愈合较好,面部及胸部皮损完全愈合,四肢皮肤破溃处结痂,仅臀部皮肤破损未完全愈合,转至烧伤科继续治疗。
-
-
周娅丽;
姜福琼;
邓丹琪
-
-
摘要:
报告1例挪威疥的诊疗经过.患者女,65岁,全身红斑、丘疹、鳞屑伴痒1个月.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入院诊断为红皮病.镜检发现大量疥虫.诊断:挪威疥;红皮症.治疗上予以外用硫磺软膏、消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皮疹好转.
-
-
陈安薇;
任发亮;
罗晓燕;
王华
-
-
摘要:
2个月零29 d龄男性患儿,全身红斑、脱屑2个月余,加重20 d.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头面部大量脂痂及鳞屑,躯干及四肢大片叶状脱屑.血乳酸8.7 mmol/L,尿液3-羟基-异戊酸31.1μmol/L、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6.5μmol/L、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278.5μmol/L、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5.8μmol/L;血串联质谱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9.84μmol/L.诊断: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口服生物素10 mg每日1次,3 d后加量至20 mg每日1次,共治疗6周,皮损明显好转.
-
-
吴中繁;
孔薇;
倪斌
-
-
摘要:
cqvip:病例资料患者,男,86岁,因“腰酸不适40余年,浮肿加重伴皮肤瘙痒脱屑2周”,于2020年3月15日收入南京市中医院肾内科。患者4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酸不适,于外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症状稍改善,未系统监测肾功能。自诉近年来血肌酐偏高(具体不详),蛋白尿波动在1+~2+。4周前因高磷血症加用碳酸司维拉姆,每次口服800 mg、3次/d降磷,服药2周后出现皮肤脱屑,瘙痒加重等症状,在我院皮肤科经诊断考虑为过敏。
-
-
熊戌霞;
蔡梦珊;
吴文钦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几种常见皮肤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病区住院的38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SCC-Ag水平及36例皮肤病患者治疗前后的SCC-Ag水平.结果 常见皮肤病SCC-Ag阳性率自低到高依次为天疱疮(61.29%)、大疱型类天疱疮(62.96%)、药疹(72.22%)、湿疹(72.34%)、银屑病(89.29%)、红皮病(100.00%);其它常见皮肤病SCC-Ag阳性主要以接触性皮炎为主.36例皮肤病患者治疗时间为3~15 d,治疗后血清SCC-Ag阳性率、SCC-A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CC-Ag检测可以作为皮肤病诊断、皮损脱屑程度和治疗效果监测的一项指标.
-
-
许璐;
张荣鑫;
于潮;
涂彩霞
-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分析48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红皮病病因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红皮病患者资料信息,共4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情况、病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治疗及疗效,并对48例红皮病患者随访,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红皮病主要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原发病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银屑病,其次是皮炎湿疹,少数继发于恶性肿瘤。发热、寒颤与药物过敏病因之间具有相关性。诱发红皮病的药物过敏病因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IgE升高具有相关性,皮炎湿疹病因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具有相关性。阿维A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对银屑病性红皮病治疗效果良好。红皮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基础疾病的恶化及恶性肿瘤转移为其主要死亡原因。
-
-
康每
- 《第十届四川·重庆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科室于2012年11月21收治一例红皮病病人.入院后予以抗过敏,抗感染,保肝,人血免疫球蛋白支持疗法,保护胃粘膜等治疗.同时护理方面组织高年资护士组成专人护理小组,每日评估病人情况,进行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病员于2012年12月11日,住院20天后,痊愈出院.
-
-
-
李博(镒)
- 《中华中医药学会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红皮病又称为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本文就红皮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并运用中医辨证,按红皮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气营两燔、热入营血、湿热蕴蒸、气阴两伤、肝肾阴竭五种证候,详细论述了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法、处方及临床用药.并对各证候的辨证要点、注意事项及饮食调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本文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医生及广大红皮病患者有所启示.
-
-
-
唐淑琨
- 《第三届中南地区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严重者可广泛累及多内脏器官和系统.皮肤科病区2004-2005年共收治红皮病患者5例,本文从生活起居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四个方面将护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
-
-
刘艳;
雷小兵;
彭振辉;
肖生祥;
王俊民;
周欣;
耿松梅;
李政宵
- 《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皮肤性病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us congenital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BCIE)又称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EHK),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MIM 113800),其发生率在0.33/10万~1/10万之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生时即有红斑和水疱,随着年龄增大,水疱可以得到改善,代之以表皮增厚和脱屑。成人以四肢屈侧及皱褶部位棕褐色增厚或疣状角化过度伴有少量的糜烂和松弛性水疱为特征。90%的患者在1岁时开始有皮肤损害,71%出生时就有。药有半数病人有阳性家族史。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颗粒层细胞间有松解性角化过度。电镜下可以见到颗粒层与棘层细胞内角蛋白中间丝聚集成簇,推测本病可能与基层以上角蛋白分子的缺陷有关。遗传学的连锁分析、基因突变和转基因小鼠研究都表明BCIE是由编码基底层以上的角蛋白基因1 (K1)和10 (K10)突变引起的。以后文献又报道有的家系存在K1基因点突变,而K1, K10同为基底层上角肌细胞表达的主要角蛋白,两者以角蛋白二聚体的形式组成细胞内的中间丝。本文通过PCR及DNA测序对一典型BCIE家系进行研究,证明患者K1基因存在点突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