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紧缩政策

紧缩政策

紧缩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1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3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南风窗、中国经济信息、经济展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国家高新区(石家庄)创新发展高层论坛等;紧缩政策的相关文献由495位作者贡献,包括阮华、张环宇、谢国忠等。

紧缩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5 占比:40.8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033 占比:59.06%

总计:1749篇

紧缩政策—发文趋势图

紧缩政策

-研究学者

  • 阮华
  • 张环宇
  • 谢国忠
  • 厉以宁
  • 左佑言
  • 刘煜辉
  • 屈宏斌
  • 易宪容
  • 晓虹
  • 范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021年,感觉非常漫长与疯狂。2022年,刚刚开始,哈国的枪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充满着不确定性与挑战。新冠病毒肆虐两年,这场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加剧了全球不均衡的矛盾和金融的脆弱性。今年,猖蹶的奥密克戎将加剧疫情还是终结大流行?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将抑制泡沫还是刺穿泡沫?新兴国家是否再度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该如何操作?
    • 刘鹏; 朱一江
    • 摘要: 文章分析了美国经济在高通胀下的复苏形势,指出美联储减码结束临近,加息周期在即,缩表提上日程。认为人民币的供需关系仍受净结汇主导,境外资金对人民币资产需求仍强,因而美联储紧缩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相对可控,但实体企业仍需关注短期波动性。
    • 金英姬
    • 摘要: 通过我国金融政策的自主性,美联储缩表加息通过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对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的负向溢出效应基本可控。但由于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美联储双紧缩政策将通过全球资本再配置机制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在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资金供给减少,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再投资和扩大投资意愿降低。同时,股市承压,一旦投资者收益下降,将给美国消费者带来负向财富效应,消费萎缩,加上加息可能带来经济增长放缓,会导致进口需求减少,牵制我国出口。同理,美国的紧缩政策对其他国家也会产生传递效应,影响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冲击我国的出口以及出口连带的进口。
    • 张丽娟
    • 摘要: 2022年6月26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称,全球经济面临进入高通胀时代的危险,通胀威胁加上增长前景疲软和金融脆弱性使得经济滞胀风险正笼罩全球。此次通胀伴随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颇具挑战性,各国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担心紧缩政策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滞胀风险。
    • 李刘阳
    • 摘要: 受中美经济周期的错位以及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胀而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影响,多个期限的中美国债利差出现倒挂。文章通过梳理利差波动对汇率影响的机理,回顾中美利差波动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历史经验,发现利差对汇率的影响存在总体不显著,但影响逐步增强的特点。随着下半年影响中美利差的两大条件产生变化,人民币汇率有望获得支撑。
    • 齐欣林; 郭鹏; 姜富伟
    • 摘要: 今年以来,美联储坚持鹰派立场,选择激进加息路径应对高通胀问题,频率和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针对这一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文从货币政策文本情绪的全新视角,运用文本分析技术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和传导渠道。这对于前瞻性地研判利率走势、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维护金融市场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李江涛
    • 摘要: 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调整,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于国家相对紧缩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企业面临大宗原材料以及人工费的持续上涨压力。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陷入困境,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成本控制的概念和A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总结了A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策略。
    • 孔令伟; 王峰
    • 摘要: 随着近年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人,加之人口的增长和国际国内的金融形势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国内楼市火爆,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城市的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扩张时期。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低利用率建设和闲置,成了很多人研究的课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各项紧缩政策,这里笔者就不多赘述,下面笔者仅针对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该如何树立节约集约和紧凑发展的理念谈几点看法。
    • 伊莎贝尔·奥尔蒂斯; 马修·卡明斯; 周建军(译); 钟洋(译)
    • 摘要: 这份研究报告考察了189个国家的政府支出历史和预测趋势;为确定各国政府用于调整支出的主要方式,评估了最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别报告;讨论了紧缩措施的负面社会影响;向预算有限的各国政府提出了重构的“华盛顿共识”和联合国“人人享有发展的共识”;为加快发展、保护人权、促进包含就业和包容性增长的绿色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而呼吁各国政府立刻采取行动,确定财政空间。对支出预测的分析证实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支出模式的两个不同阶段。在第一阶段(2008~2009年),大多数政府推出了财政刺激计划,加大了总支出。总体而言,2008~2009年,136个国家(占样本国家的70%以上)的支出增幅占GDP的比例平均为3.2%。然而,在危机的第二阶段,各国政府开始缩减刺激计划,削减支出,并将紧缩新常态制度化,预计这种情况至少会持续到2024年。财政紧缩阶段(2010~2024年)以财政调整深化的冲击为特征,而财政调整第一次发生在2010~2011年,第二次发生在2016~2017年,第三次预计将从2020年开始。预计即将到来的调整冲击将在2021年影响130个国家的GDP。其中一个关键发现是,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最严重的影响:93个发展中国家预计将因此削减公共支出,而相较只有37个高收入国家将实施相关紧缩政策。对比2020~2024年和危机前的2005~2007年,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有69个国家的政府可能正在经历过度紧缩,即将支出削减到低于危机前G D P对应水平的水平。至于受即将到来的冲击影响的人口,预测显示,到2021年紧缩将影响大约58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75%。对于数十亿人来说,长期就业危机和财政紧缩的持续意味着生活条件的恶化。政府如何实现财政调整?对社会有直接影响的主要调整措施有哪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8~2019年161个国别报告的回顾显示,最通常考虑的调整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养老金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86个国家如此);(2)削减或限制公共部门工资总额,包括教师、卫生工作者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务员的人数和工资(80个国家如此);(3)劳动弹性化改革(79个国家如此);(4)减少或取消补贴(78个国家如此);(5)使社会援助或安全网合理化和/或进一步聚焦社会援助或安全网(77个国家如此);(6)增加累进消费税,如销售税和增值税(73个国家如此);(7)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60个国家如此);(8)将公共资产/服务私有化(59个国家如此);(9)医疗改革(33个国家如此)。与公众的看法相反,紧缩措施不只在欧洲发生。事实上,许多主要的调整措施在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这些措施有消极的社会影响,其调整代价已经转嫁到人民身上,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被迫陷入贫困,生活水平下降。与投资于强劲的复苏以给民众带来繁荣相比,支出预测显示,紧缩已成为“新常态”。此外,公共支出调整被当成特洛伊木马,诱使“华盛顿共识”进一步削减公共政策和国家福利。一旦预算减少,政府必须研究出尽可能减少公共支出、加强PP P以及扩大私营部门供给的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往往由多边开发银行推动和协助。重构的“华盛顿共识”有明显的赢家和输家,各国必须有效评估这些政策的影响,分析这些政策的受益人群。在发展需求大、不平等加剧和社会不满的情况下,全球财政巩固的倾向可能会加剧增长危机和就业危机,降低公众的支持水平。紧缩和“华盛顿共识”不必然成为“新常态”。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也有其他的替代性选择。各国在联合国达成了另一项共识,即为所有人服务的发展议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如何利用现有机会扩大财政空间。至少有8种办法来筹措资金:(1)重新分配公共支出;(2)增加税收收入;(3)为获得援助和转移支付进行游说;(4)消除非法资金流动;(5)利用财政、外汇储备;(6)通过借款或重组现有债务来管理债务;(7)采取更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框架;(8)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的缴费收入。鉴于公共支出对于国家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必须纠正紧缩政策和其他只让少数人受益的政策,并探索扩大财政空间的所有可能选择,确保充分就业,实现普惠社会保障、包容性增长、社会投资和绿色投资、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高蕊1
    • 摘要: 非美经济体如果处理不好内部问题就可能引爆危机,这是非常危险的。在非美经济体中,外债占比高或处于外债偿还高峰期的国家,国内股市泡沫或楼市泡沫大的国家,外汇储备有限或出口创汇能力逐渐萎缩的国家,尤其要提高警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