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2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4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7770篇;相关期刊772种,包括兵团工运、学理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等;科技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027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劲、杨怀中、何亚平等。

科技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4 占比:11.98%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7770 占比:87.48%

总计:8882篇

科技文化—发文趋势图

科技文化

-研究学者

  • 夏劲
  • 杨怀中
  • 何亚平
  • 侯强
  • 王伟
  • 蒋学杰
  • 任国营
  • 刘国章
  • 向鹏
  • 孙德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小波
    • 摘要: 科技馆展览是科普工作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直接载体,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并重的大背景下,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角设计展览,探索二者融合的多元渠道,让“文化走进科技”,赋予展览更多的文化内涵。该文从分析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科技馆展览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条件,结合具体案例,思考并提出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对策,以进一步发挥科技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唐链; 田爽琪
    • 摘要: 科技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两者间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冲突与协调。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不同文化角度来说,蕴含了现代化的科学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协同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展示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发展。文章探索科技与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寻求两者的协调统一,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未来的思想理论基础。
    • 朱赟; 倪盈盈; 黄荣丽
    • 摘要: 结合中国道家"形质神"哲学理论,对浙江省科技文化发展进行研究,从"形""质""神"3个方面探讨浙江省科技文化在繁荣实践、普惠实践和引领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形"的溯本清源、"质"的文化渠道和"神"的传承引领,并对浙江省科技文化发展问题进行探究,从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探索公民科学文化测评体系和挖掘浙江科技文化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文"化"浙江",促进科技文化软实力提升.
    • 许骏; 潘欣; 魏阙
    • 摘要: 以长白山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为例,通过科技手段深入挖掘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促进长白山科技、文化、旅游三者深度融合,可以为开发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务实的对策和建议.
    • 杨怀中; 张雁
    • 摘要: 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当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推进科技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首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切实把科技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资源,努力实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科技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逻辑,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科技文化;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特点、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的现代科技文化,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新辉煌。
    • 柳悦霄
    • 摘要: 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和成立,中泰之间伴随"一带一路"的步伐进一步深入合作与发展。文化方面随之繁荣,两国合作的局面将更加深入地打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文化的交融随着交叉融合、深度融合发展,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链接经济桥梁的同时,也演绎了各种文艺传播的角色。中国书画教育历来代表东方的文化,并向世界艺术丛林持续添砖增瓦。在中泰关系紧密合作发展的同时,在RCEP背景下中泰之间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持高度融合,探讨数字文化新路向,企业+文化、智慧+未来的战略,数字教育,数字书画消费,数字出版等,如何实现使书画教育传播走向泰国?都有哪些方式和路径?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 李妍; 覃彩銮
    •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开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骆越民族在野生稻驯化和栽培稻种植、铜鼓铸造、纺织、造船、干栏构建和左江花山岩画颜料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诸多成就,蕴含着诸多的科技文化因素,凝聚着骆越民族的智慧和开创精神,为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后骆越时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吴晓雷; 熊世琛; 郑巍
    • 摘要: 科技馆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文章阐述了创新精神的传播助力城市"软实力"的意义与作用.以上海科技馆的创新实践为例,重点分析并归纳了基于"科技+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创新理念、模式、新手段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 季民卿
    • 摘要: 科普场馆间合作,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国间友谊,推动新丝路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海科技馆在"一带一路"科技文化传播的实践,重点分析科技文化展览、科普影片播放等基于场馆展示的案例,旨在探索中外科技传播,特别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间的合作模式,以及中外科技文化传播实施路径等,为丰富中外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依据.
    • 牛思琦
    • 摘要: 科技文化内在价值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科技文化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价值遮蔽时,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起主导作用,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低层次状态,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是不匹配的.随着美好生活对科技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态理性价值开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趋势.当达到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耦合阶段,实质就是人在幸福生存的意义上,达到更加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并衍生出生态科技文化的新型关系,生成蕴蓄美好生活价值的主流价值观,使人类最终通向生态文明的理想之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