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78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0篇、会议论文122篇、专利文献17594篇;相关期刊229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民论坛、中国民政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中西南学会学研究第32届年会、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等;社会建设的相关文献由6224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学艺、严振书、郑杭生等。

社会建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0 占比:30.24%

会议论文>

论文:122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17594 占比:69.28%

总计:25396篇

社会建设—发文趋势图

社会建设

-研究学者

  • 陆学艺
  • 严振书
  • 郑杭生
  • 本刊编辑部
  • 邹农俭
  • 丁元竹
  • 宋贵伦
  • 李培林
  • 本刊评论员
  • 黄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亦可; 宋江涛
    • 摘要: 民族地区治理事关社稷的稳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对社会稳和民族团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善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习总书记也在各种国家事务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既往的民族地区治理存在治理组织效能发挥受限、少数民族文化暴力冲突、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等问题。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视角下厘清民族地区充分释放治理组织效能、以新兴技术提升民族地区应急能力、在纠纷解决中提升少数民族民众民主参与意识对于民族地区的良序善治具有规范化作用。
    • 刘拥军; 张辉志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工作主要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并重型转移,要拓展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尤其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城镇规划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地质工作应该进一步的统筹规划,一来要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支持资源自然资源管理,二来要突出提档增效,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并牢固队伍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促进地质工作的开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本文主要谈谈新形势下,地质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新作为以及新举措,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王小章
    • 摘要: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逻辑地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讲,共同富裕应该是一种既充分又平衡的发展状态。社会建设通过促进人们对于既有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助力“共同富裕”,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鉴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之“不平衡”的集中表现,目前来看,社会建设之于“共同富裕”具有双重意义。社会建设所强调的对于发展成果之“合理共享”的“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成果的享有必须联系对成本的承担;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维持作为人的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在现代社会通常以普遍而平等的基本社会权利来体现的需要。“共享”的伦理前提是“共建”,“共享”的事实前提是“共治”,即每一个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平等参与权、话语权,唯有共建加共治,才有可能通向共同富裕。
    • 童星
    • 摘要: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 张林江
    •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势所必然。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长期看,投资、出口都面临着下行和失衡的重大风险。多数工业品的总量过剩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会更加长期化。建立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有利于完善国内经济大循环和经济格局调整,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进程,有利于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为此,应当以民生保障为重心推动消费增长和内需扩张。政策着力点是以农民工为重点扩大中间阶层,建设高质量民生保障体系,全面迎接消费社会的到来,未雨绸缪地建立面向未来的消费政策体系。
    • 戴立兴; 王黎黎
    • 摘要: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领导社会建设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一是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领导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要求。社会建设任务虽然千头万绪,但促进民生改善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实践来看,我们党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是一以贯之的。三是实现共同富裕是党领导社会建设中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奋斗。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充分说明,人民立场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立场。四是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带领人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中,这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
    • 许如芸; 姜珊
    • 摘要: 和谐家庭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和谐家庭的建设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不断付出,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方式方法进行。文章以长治市荫城村为例,在调查研究长治市荫城村和谐家庭具体情况基础上,阐述了长治市荫城村构建和谐家庭研究路径,为荫城村和谐家庭的建设提供了方法和途径。结合荫城村现状,培养荫城村村民正确的家庭观念、营造荫城村和谐友好的环境氛围、挖掘和培育新时代下的荫城村和谐家庭模范以及加强政策宣讲力度,将和谐家庭所体现的观念落实到家家户户。
    • 廖欢
    • 摘要: 民生建设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关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现在扶贫工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国民教育等方面。我国民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经济的稳步增长,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
    • 吴理财
    • 摘要: 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社会转向活力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活力社会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这样的活力社会必然是开放、自由、包容和创新的社会。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今后不但要继续发挥好这个显著优势,而且要将大力建设活力社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化成为一项自觉的社会行动。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提倡并大力建设活力社会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 蔡鸿飞; 佘恺怡
    • 摘要: 面对数字社会发展的深刻现实与“十四五”时期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的紧迫形势,社会服务适老化问题日渐提上议程。做到弥合“数字鸿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共享治理成果,社会服务适老化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案。因此,立足中观层面,本文在南京市栖霞区九个社区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社会服务适老化的现状与不足,针对当前适老化存在的“痛点”与“堵点”,提出构建“五位二侧一体”社会服务适老化模式的建议与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