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方式
社会发展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专利文献3413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求实、中国工人、领导决策信息等;
社会发展方式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元竹、万升、徐华清等。
社会发展方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133篇
占比:99.68%
总计:34241篇
社会发展方式
-研究学者
- 丁元竹
- 万升
- 徐华清
- 本刊编辑部
- 邹德萍
- 黄秋生
- 任鹏飞
- 何磊
- 俞志宏
- 傅德辉
- 关信平
- 冯湖
- 刘凡林
- 刘国翰
- 刘子富
- 刘德海
- 叶方
- 吴晶
- 吴海昆
- 吴维初
- 周海洪
- 周琪
- 周绍纲
- 周膺
- 姜军
- 姜恒权
- 孙杰贤
- 孟宪忠
- 孟航宇
- 宋珊
- 宋霁朋
- 尹文
- 岳金柱
- 席志刚
- 常艳
- 张向荣
- 张建龙
- 张晓敏
- 张梧
- 张玉
- 张用林
- 张祝平
- 张福廷
- 徐寿松
- 徐文华
- 方芳
- 晨之
- 朱建柳
- 朱海欣
- 李丽
-
-
顾少清
-
-
摘要:
发源于沈阳,然后走向辽宁、走向全国,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的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推动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型,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生产形态等不断涌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职工技术协作活动还有必要延续吗?
-
-
杨倩雯
-
-
摘要: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从目前普遍的定义来看,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高效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
-
朱海欣
-
-
摘要: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共识,玩具行业也不例外。纽伦堡玩具展为了强调绿色理念对玩具行业的重要性,将2022年的主题聚焦在Toys go Green(玩具走向绿色)上。作为玩具生产大国,中国必须把握这一行业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目前我国玩具企业的总体情况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有国际影响力的玩具品牌偏少。
-
-
孙杰贤
-
-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其内涵是指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是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钢铁产业是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绿色、低碳发展是钢铁产业改变生产模式、转型的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
-
陶以平
-
-
摘要:
200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保理论提升到了新境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为功推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2012年勾勒出"美丽中国"蓝图画卷,并在2015年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在2017年将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我国生态环境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为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绿色金融迎来历史性机遇。
-
-
江国才;
魏明英;
杨进
-
-
摘要: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三大基本目标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国情背景下的创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共同构成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前言从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动向可以看出,新时期全球创新研究与实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科技与创新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原创转变的今天,亟须加强对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政策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着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