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部
中国西北部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6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丝绸之路、中亚信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等;中国西北部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华诚、DONG Zhibao、GU Chunjie等。
中国西北部
-研究学者
- 周华诚
- DONG Zhibao
- GU Chunjie
- HE Jiahua
- LI Jiyan
- LU Junfeng
- LUO Wanyin
- MA Jinzhu
- QI Shi
- QIAN Guangqiang
- ZHANG Zhengcai
- ZHAO Wei
- ZHU Gaofeng
- 卢仲和
- 王金湘
- 石屹
- 霍建瀛
- 2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3070China
- 3 Gansu Desert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Lanzhou 733070China
- An Zhou ZHAO
- BaiSheng YE
- Bernhard EITEL
- CHEN Bing
- ChangBin13
- ChuanCheng ZHAO
- DU XueBin
- FAN RuoYing
- FengRui LI
- FuSheng HU
- GONG YiMing
- GaoFeng1
- Grace
- GuangCai WANG
- Guanlong Gao
- HAO
- HAO Xingming
- HU Ke
- HongLang XIAO
- JIE Dongmei
- JiLiang LIU
- Jia QIN
- JiaGuo23
- JinKui WU
- KITAGAWA Hiroyuki
- LI
- LI Jingmin
- LI Weihong
- LIU Tingna
- Liang LIU
- Lihua Zhou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Desertification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320 Dong Gang West RoadLanzhou 730000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hzhou@lzb.ac.cnGuojing Yang Laboratory of Watershed Hydrology and Ecology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320 Dong Gang West RoadLanzhou 730000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gj7518@163.com
-
-
胡梦甜;
张慧;
高吉喜;
仇宽彪;
王延松;
吕久俊;
鞠昌华
-
-
摘要:
中国西北部是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提高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精度对精确识别沙化敏感区、科学划定土地沙化敏感性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土地沙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对我国通用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修正,研究了土壤风蚀修正模型中的风力因子、土壤湿度2个因子分别代替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中的大风天数、干燥度指数2个因子的可行性,并采用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与本研究提出的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因子、风力因子分别与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干燥度指数因子、大风天数因子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气象站点分布较少的区域,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和风力因子更能准确地刻画气候干湿状况和大风情况。(2)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大大提高了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精度,可为中国沙化敏感性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
-
-
-
封尘1
-
-
摘要: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交汇地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甘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交融的舞台。兼容高原农耕、牧猎文化为一体而形成的黄河文化,使周、秦文化发祥更具广博的包容性;古代许多古老民族,在这里聚散、停留、迂徙和生息,使甘肃成为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荟萃之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甘肃又是古丝绸之路的繁荣通道,以经济贸易为载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并蓄,留下了种种优秀文化遗迹。
-
-
于爱慧;
陈旭梅;
承向军
-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经济和航空运输的统计数据,探讨西北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兰州-西宁城市群与同一区域机场群之间的关联,寻找城市群经济发展同机场群扩张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从城市群GDP的增长与机场客运吞吐量和航线数量增加的量化关系上反映两者的内在关联,以此揭示城市群经济与机场群的发展间具有的协同演化模式,为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动机场的建设,提供决策的依据.
-
-
孙豫陇
-
-
摘要:
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于国家总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是从中国西北部成矿地质特征情况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中亚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并阐明了西北部成矿地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找矿新发现,对于良好推进中国西北部找矿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
-
-
-
王炜
-
-
摘要:
中国西北部,在山脉与长河的怀抱里,蕴藏着一个巨大的聚宝盆——鄂尔多斯盆地。在这片幅员辽阔的鄂尔多斯盆地上,长庆油田的油气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沙漠戈壁和广袤的鄂尔多斯草原地区。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长庆油田忠实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转变发展方式,致力于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和谐油田建设,给经济发展增添新的能源动力,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
-
杨生飞;
全守村;
李文明;
谢燮;
赵辛敏;
王磊;
赵寒森
-
-
摘要:
从成矿地质的角度来看,我国西北部正好处于特提斯构造以及中亚构造的中间地带,其中包括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基本构造.经过较长时期的地质演变,裂解后的成矿带逐步演变成了微陆块,这种演变历程代表了西北部最基本的成矿构造特征.近年来,中国西北部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矿区,这些新发现也从本质上证明了岩浆作用与成矿地质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西北地区而言,应当明确成矿地质的基本特征,结合现阶段的找矿新发现,探究未来的找矿工作方向.
-
-
-
刘颖;
刘星;
郑玉玫
- 《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窑洞是适应中国西北部自然条件而产生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多优点.但传统窑居建筑也存在形态单一、自然通风与采光不足、潮湿以及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为此,人们纷纷弃窑建房,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可耕地资源,使建筑能耗大幅度上升,也使伴随窑居建筑产生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窑洞是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窑洞内的物理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传统窑洞和新型窑洞物理环境的模拟,对窑洞结构和形式上各种改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风口及风道的形式和位置对窑洞内温、湿度场及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