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专利文献34645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党史文汇、文史天地、新闻世界等;
《生活》周刊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文、赵晓恩、盛沛林等。
《生活》周刊—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645篇
占比:99.15%
总计:34941篇
《生活》周刊
-研究学者
- 赵文
- 赵晓恩
- 盛沛林
- 余可
- 倪佩芬
- 刘燕敏
- 吉少甫
- 周思邑
- 孟晖
- 孟红
- 宋念华
- 庞政梁
- 张亚华
- 张洪军
- 张燕萍
- 徐顺利
- 朱生华
- 王建
- 王建敏
- 罗学建
- 胡琼华
- 辛士红
- 邹韬奋
- 陆茂清
- 陈挥
- 顾轩之
- 黄银燕
- 丁召书
- 丁国生
- 丁姗姗
- 丁希宇
- 丁淦林
- 万志文
- 严萍
- 乐思
- 乔云霞
- 于东姝
- 于友
- 于淑
- 何绚
- 何芝莹
- 余江生
- 俞月亭
- 倪胜涛
- 傅国涌
- 傅岩山
- 傅建芬
- 冬春
- 冯英子
- 刘亚
-
-
孟晖
-
-
摘要:
《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的著名刊物,邹韬奋的大名与《生活》周刊是密不可分的。邹韬奋就报刊的编辑与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设了多个有特色的栏目,《生活》周刊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对邹韬奋《生活》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创新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报刊要有正确的思想和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内容、文章内容趣味性和“有价值”要有机统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经营管理要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以资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
-
呼呼
-
-
摘要:
风起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发布了以《未来之中国》为题的号外,其中一篇题为《十问未来之中国》的文章振聋发聩,它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十个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以编者按语而言:“此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而署名为“醉梦人”的作者指出:“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国人幸甚!”
-
-
胡琼华;
徐顺利
-
-
摘要:
随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复苏与发展,近代上海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人们的金融理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立足于上海的《生活》周刊刊登了大量金融广告,这些广告既反映了当时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又向上海市民传递和推销着西方的金融理念.通过对《生活》周刊刊登的金融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广告呈现了上海市民金融理念的发展变迁轨迹,以此可以为现代金融广告建构现代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
-
-
郑朝辉
-
-
摘要:
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浙江绍兴人,笔名徒然、哲庵、室暗等。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人。陶亢德出身贫寒,早年在苏州做学徒,后来又到东北谋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靠自学通晓五六国文字。先后任《生活》周刊编辑、《论语》杂志主编、《人世间》编辑。《论语》和《人间世》的编辑经历,使陶亢德在三十年代的期刊界崭露头角,结识了文坛上众多的成名作家。
-
-
王建;
田郁辰
-
-
摘要:
本文回顾了《生活》周刊研究历史上被忽视的两类早期文献:其一是刊登在民国时期报刊上带有研究性质的评述文章,其二是1950年燕京大学新闻学学士论文。它们的学术价值在于:民国报刊文章提供了《生活》周刊研究的早期议题,如最早论述了当代"邹韬奋研究"中著名的"九一八转变论"以及《生活》周刊的成功之道,"读者信箱"栏目中的编读关系等,提供了洞见和史料;燕京大学的学士论文则是最早系统研究《生活》周刊的文献,建构了新闻传播学式的基本分析框架,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信息,堪称"开山之作"。
-
-
-
-
-
胡琼华;
徐顺利
-
-
摘要:
近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和医药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上海《生活》周刊作为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生活类杂志,其所刊登的医药广告(1),不仅见证了近代上海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引导和推动了上海市民"健康消费""安全卫生""身体消费""女性健康"等医疗健康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