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滦河流域

滦河流域

滦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14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资源科学、生态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第三届)中国水利信息化与数字水利技术论坛、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滦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登华、王刚、冯平等。

滦河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2.7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6149 占比:97.13%

总计:6331篇

滦河流域—发文趋势图

滦河流域

-研究学者

  • 严登华
  • 王刚
  • 冯平
  • 董增川
  • 夏军
  • 张诚
  • 何辉利
  • 刘小廷
  • 李建柱
  • 杨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莉; 张程辉; 张立彬
    • 摘要: 冀东地区滦河流域具有大片的沙荒地,近年来,各地对沙地进行改造建立了诸多桃园。包括高密度主干型桃园。即密度为3 m×1 m,树形为主干型。在初果期(第2~4年),这样的桃园单位面积产量高、光照也充足。但是,随着树龄越来越大,沙地高密度桃园的问题逐一显现。一是果园郁闭导致有机肥进园困难,施用化肥又容易流失;二是树上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比较困难,导致病虫果较多;三是树干光秃、结果部位严重上移,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针对上述情况,近3年开展如下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 赵勇; 何凡; 何国华; 路培艺; 曲军霖; 汪勇; 王庆明
    • 摘要: 基于滦河流域水系统健康状态演变态势,提出将南水北调工程与引滦工程统筹考虑,优化滦河水量分配方案,协同保障南水北调受水区和滦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基本构想,并具体提出以天津市水资源安全作为前提条件,以水量、水资源调蓄能力、水价3个方面作为关键支撑,分3步调整引滦水量分配方案的实施步骤设想。将滦河流域纳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不需要新增工程措施,就可以将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向北延伸到滦河流域,最大程度缓解滦河流域严重水问题,实现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效益最大化。
    • 张良梓; 郑雪
    • 摘要: 滦州段位于滦河下游,水系丰富,容易给矿山开采带来隐患。结合滦河滦州段水文特性分析需求,在对研究区概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铁矿区所在位置水文地质特征,对滦州段水系统展开分析,通过把握区段水力联系对充水水源进行确认,为后续开采期间的涌水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 董甲平; 冶运涛; 顾晶晶; 曹引; 段浩; 赵红莉; 蒋云钟
    • 摘要: 为提高卫星降水产品空间分辨率以满足精细水文研究需要,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在中国区域精度较高的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多卫星降水产品(IMERG),使用NDVI、DEM、坡度、坡向、经纬度和降水关系,构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降水降尺度模型,探讨了模型在年、季、月和旬的表现及模型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降尺度结果与原始数据相比,年、季、月降尺度结果的相似指数分别超过0.94、0.89和0.69,旬尺度也能有效表征降水情况;与中国日降水站点分析产品(CGDPA)相比,年、季、月和旬降尺度结果的平均相似指数分别为0.58、0.78、0.68、0.47;模型参数的相似度会随着模型层数的深入逐渐增大。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在流域范围的降尺度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
    • 刘洋; 刘琦; 田雨露; 董满宇; 徐霞; 关梦茜; 江源
    • 摘要: 浮游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转运者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贡献者,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会受沿途河岸带环境的影响,但目前对开放流动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的研究还不足。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取了滦河中上游21个样点的浮游微生物群落数据,并结合遥感数据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滦河干流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门类。(2)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s多样性指数均与采样点距河流源头距离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Chao1丰富度指数在河流中段的反常升高暗示着外源性偶见种在该河段的大量涌入。(3)采样点距源头距离与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最高;以距源头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只有总氮、硝酸盐氮、氨氮与细菌群落组成相关(P<0.05),表明距源头距离所代表的滞水时间和氮营养盐对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影响。(4)在4种土地利用因子中,无论是否以距源头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只有建设用地占比与细菌群落组成相关(P<0.05);若以硝酸盐氮、电导率作为控制变量,则建设用地占比与细菌群落组成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再显著相关;若以总氮、氨氮、pH、叶绿素a和流速作为控制变量,则建设用地占比与细菌群落组成在α=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再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于浮游细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影响,包括通过改变硝酸盐氮的排放而造成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改变河流的水文和理化条件而造成的间接影响。
    • 杨学亮; 杨熙; 张勃; 赵建青; 王昕洲; 郑军
    • 摘要: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北部地区赋存丰富的岩溶水资源,该岩熔水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中,以岩溶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了区内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含水岩组进行了划分,查明了区域岩溶储水结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滦河流域下游柳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及滦河流域下游柴白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在研究区实施探采结合孔3眼,施工配套观测孔3眼,对探采结合孔供水服务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可为该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冯爱萍; 郝新; 罗仪宁; 王雪蕾; 李宣瑾; 黄莉
    • 摘要: 本研究采用遥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进一步识别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并探讨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9年滦河流域承德市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_(Cr))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0.12、0.014、0.06 t·km^(-2)和0.05 t·km^(-2),入河量分别为119.6、7.8、70.3 t和49.8 t;污染类型上,滦河流域承德市氮型(TN和NH_(4)^(+)-N)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径流,TP主要是来自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CODCr主要污染来源是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上,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TN和NH_(4)^(+)-N的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面积占比均达到65%以上,而TP为整个区域需防控的非点源污染指标。降水量与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相关性较好,丰水期TN和TP非点源污染对河流中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50%;控制单元内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与水土流失型氮磷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5。因此,重点应从源头上防范丰水期非点源污染排放,建议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林草天然源水土流失引发的非点源污染排放,同时也应加强农田养分管理以减少养分流失。
    • 厉治平; 范辉; 徐嘉
    • 摘要: 针对集总式水文模型无法描述气象要素和产汇流过程的空间变异性等问题,选取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新安江模型进行分布式构建,并在滦河流域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滦县以上流域参数率定期和验证期月径流模拟的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均在0.90左右;而上游三道河子以上流域在参数率定期和验证期月径流模拟的相对误差均近-20%,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均在0.70左右,主要是模型未考虑融雪计算,造成每年3月前后春汛模拟结果偏低.
    • 刘婧; 汤峰; 张贵军; 张蓬涛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 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 刘婧; 汤峰; 张贵军; 张蓬涛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 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