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移线场
滑移线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90414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地学前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焊接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力学2000学术大会等;滑移线场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德文、史国权、彭炎荣等。
滑移线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0414篇
占比:99.97%
总计:390531篇
滑移线场
-研究学者
- 赵德文
- 史国权
- 彭炎荣
- 石广丰
- 罗翔
- 郑颖人
- 刘德学
- 华林
- 岳陆游
- 招惠玲
- 柴华金
- 罗文波
- 刘元文
- 孔壮
- 张一潇
- 张玉凤
- 徐建峰
- 李双义
- 李桂范
- 杨明成
- 林旭健
- 王子涛
- 王敬林
- 秦逢缘
- 程辉
- 胡林枫
- 袁国定
- 贾瑞荣
- 赵仲治
- 赵洪宝
- 邹吉权
- 郭燕伶
- 阮怀宁
- 霍立兴
- 黄筱调
- FU Jianhua
- LI Yongtang
- ZHANG Dawei
- ZHEN
- 丁汉
- 于恩林
- 代星
- 任淮辉
- 任运来
- 佐藤一木
- 俞茂宏
- 储家佑
- 关成尧
- 冯夏庭
- 冯鹏
-
-
李准;
刘建庄;
柳树弟;
薛福祥
-
-
摘要:
为研究开滦集团东欢坨矿2314工作面近距离煤层采动压力规律,采用理论计算、UDEC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欢坨矿南一采区2314运道、风道围岩矿压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一采区8煤底板破区超出8煤与9煤层间距,最大破碎深度6~10 m,峰值应力线距煤壁外错22~33 m;2314运道回采后高于原岩应力,边界煤柱的应力值为26 MPa,2394开采没有诱发下位的2314和2324顶底岩层塑性损伤和结构面破坏;风道模拟表明,2322回采造成2314边界煤柱应力集中,2314回采后损伤破坏区在竖向扩展较少,主要在边界5~15 m扩展,局部岩块内有铰接点高应力核区的存在。
-
-
关成尧;
赵国春;
刘晓燕;
郑承志;
白相东;
姜纪沂;
袁四化
-
-
摘要:
针对城市地质学中"天际线"地质规划工作需要,讨论城市建筑或大型工程建筑"应力泡"(或称建筑应力场)的几何学研究方法.在地层均质弹性假设条件下,针对圆形载荷构建"中心应力法"绘制简易的"应力泡"及图形速查法相关图版,实现对地下空间"应力场"的规划,从几何学上实现"应力泡"和地下空间"沉积地质模型"对接.讨论了"建筑载荷应力场"的内涵及应用意义,应力场存在两种"场"的表达方法,一个是应力迹线,一个是等应力线."应力泡"的理论内涵和功用涉及到地下空间沉积体的物性禀赋、全生命期建筑和地下应力场之间相互作用、(外加)"应力泡"和原位应力场的复杂的动态场变、地震动载荷与"应力泡"的相互作用、斜坡区地应力破坏、"应力泡"和流体场耦合动态变化等问题."应力泡"分析既可以用于已经建设城市的建筑应力场(包络线)空间结构,也可以预测规划城市或工程的理论建筑应力场.
-
-
庄可佳;
胡诚;
代星;
浦栋麟;
丁汉
-
-
摘要:
基于材料塑性滑移理论与刀具刃前材料流动状态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倒棱刀具负前角切削过程下的材料滞流区(死区)和预剪区的修正滑移线场模型,并给出了材料流动剪切应力和刃前切削几何参数的迭代求解方法,揭示了倒棱刃口几何形状与滑移线场几何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将此模型应用于倒棱刀具切削过程,得到了适用于倒棱刀具正交切削力的预测方法.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切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提出的滑移线场模型和切削力预测方法分别进行了验证,模型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和试验测量结果对比误差均在10%以内.研究结果为研究倒棱几何形状对工件材料流动特性和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
-
程辉;
赵洪宝;
徐建峰;
秦逢缘;
张一潇;
胡林枫
-
-
摘要:
基于滑移线场理论对巷道底板岩层建立滑移线场模型,以山西焦煤回坡底煤矿1021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巷道非对称性底鼓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底鼓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滑移线应力场中存在均匀应力场与非均匀应力场,从两帮往巷道中心线处,底板应力逐渐减小;底板滑移线主动区速度垂直向下,过渡区受主动区挤压而发生旋转并挤压被动区,被动区向上运动,从而产生巷道底鼓现象。回坡底煤矿1021巷由于受到孤岛煤柱应力集中作用,巷道两帮支承压力呈非对称分布,靠近煤柱一侧的高支承压力在底板形成滑移线场,其速度场方向指向远离煤柱一侧巷帮,因此1021巷底鼓现象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分布特征,远离煤柱一侧底鼓量较大。针对1021巷滑移型底鼓特征,采用单体锚索平行布置的非对称性支护进行巷道底鼓防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
-
程辉;
赵洪宝;
徐建峰;
秦逢缘;
张一潇;
胡林枫
-
-
摘要:
基于滑移线场理论对巷道底板岩层建立滑移线场模型,以山西焦煤回坡底煤矿1021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巷道非对称性底鼓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底鼓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板滑移线应力场中存在均匀应力场与非均匀应力场,从两帮往巷道中心线处,底板应力逐渐减小;底板滑移线主动区速度垂直向下,过渡区受主动区挤压而发生旋转并挤压被动区,被动区向上运动,从而产生巷道底鼓现象.回坡底煤矿1021巷由于受到孤岛煤柱应力集中作用,巷道两帮支承压力呈非对称分布,靠近煤柱一侧的高支承压力在底板形成滑移线场,其速度场方向指向远离煤柱一侧巷帮,因此1021巷底鼓现象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分布特征,远离煤柱一侧底鼓量较大.针对1021巷滑移型底鼓特征,采用单体锚索平行布置的非对称性支护进行巷道底鼓防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
-
赵雪峰;
杨勇;
秦浩;
李辉
-
-
摘要:
刀具钝化能够提高刀具的寿命、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和已加工表面的质量.刀具钝化的刃口并非规则的圆弧;采用将切削刃轴向离散化为微元切削刃的方法,基于滑移线场基本理论,综合考虑犁耕力随切削厚度的变化及非对称刃口剪切的特点,指出了非对称刃口刀具切削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切削阶段,并建立刀具非对称刃口瞬时铣削力模型,最后结合铣削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在整个切削过程,随着切削厚度的增大,犁耕力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根据模型所得的铣削过程力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二者相关系数均大于0.7,平均误差在5%以下,峰值误差也低于15%.
-
-
-
-
史红艳;
赵先锋;
姜雪婷
-
-
摘要:
切削是包含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剪切、冲击和热场等诸多力学现象的复杂过程,滑移线场理论是分析正交切削过程的有效力学工具.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利用滑移线场理论已建立了许多中低速条件下的经典正交切削滑移线场模型,为优化切削工艺参数和指导切削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随着高速切削和微细切削的发展,目前的模型无法完全解释切削过程的诸多物理现象.文中回顾70多年来的正交切削滑移线场模型,分析比较了各模型的前提条件和所侧重解决的问题,总结了目前各类模型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对滑移线场模型(包括均匀滑移线场、非均匀滑移线场、自由接触滑移线场、受限接触滑移线场、切屑与工件过渡区滑移线线场、刀具钝圆滑移线场、刃口磨损(负倒棱)滑移线场等)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正交切削滑移线场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建立高速切削和微细切削条件下的正交切削滑移线场模型奠定基础.
-
-
-
-
刘洪林;
张东升;
管伟明;
李虎威
- 《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通过分析采动支承压力作用下回采巷道的底鼓特征,得出了该类巷道底鼓的主要类型是挤压流动性底鼓;通过引入滑移线场理论建立了回采巷道挤压流动性底鼓力学模型,研究得出了该类底鼓的力学机理,并提出了对回采巷道底板支承压力区进行松动爆破治理该类底鼓的方法.现场实践表明,采用底板支承压力区进行松动爆破能有效控制回采巷道底鼓,满足生产需要.
-
-
周金鹏;
王良国
- 《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针对复合地基中轴对称单桩桩端承载力问题,在哈尔-卡门完全塑性准则的前提下,用新的方法分析该种空间轴对称塑性问题;以桩周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法原理,计算塑性滑移线场和速度场,根据虚功原理,获得轴对称单桩桩端承载力表达式.同传统的建立在平面应变塑性问题基础上的半经验公式相比较,本文的理论无疑是个有益的探讨.
-